當前位置:首頁 > 亚博ap  > 旅遊梅州 > 民俗節慶
火樹銀花不夜天 市民元宵多流連
來源:本網  時間:2019-02-20 14:26:00  瀏覽:-
字號:

昨日是中國傳統節日元宵節,我市各地紛紛拿出“拿手好戲”,開展了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民俗活動,讓市民熱熱鬧鬧過佳節、歡歡喜喜鬧元宵。

“花式”鬧元宵 民俗年味

梅江區

昨日,由梅江區人民政府主辦的“千年嘉應情、詩畫梅江夢”係列之梅江區第四屆客家風情文化旅遊節暨金山廟會活動在文化公園廣場拉開帷幕。

上午9點,活動在主會場——文化公園廣場啟動。歡樂遊園區、燈謎競猜區早已人潮湧動,DIY花燈、猜燈謎、真人飛行棋等互動展位吸引市民前來體驗。美食區則雲集了老街湯圓、金山牛雜、手工肉丸、鹽焗食品等各類傳統客家小吃,令人懷念的“老味道”引得群眾前來品嚐。傳統“龍獅”也趕赴現場表演助興,現場“鬧味”十足,群眾笑聲和現場鑼鼓聲融成一片。沿途的舞龍舞獅、客家服飾秀、花車巡遊讓人眼前一亮,集中展現和傳遞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梅城一道流動的風景線。與之“邂逅”的市民紛紛上前拍照,跟隨巡遊隊伍遊走於古韻悠悠的江北古城。

位於江北南門的特色活動點精彩不斷。在八角亭舉辦的廣東漢樂漢曲音樂會八音薈萃、好戲上演,三場吹奏藝術展演精彩不停,為傳統元宵佳節增添佳音。梅州學宮裏100名學生齊向孔子像行叩拜禮,高聲誦讀《論語》等學習儒學經典,文化之鄉書聲縈繞。

在梅州客天下分會場,元宵喜樂會也吸引廣大市民和遊客前來遊玩。免費吃湯圓、猜燈謎、敲鑼鼓等互動讓百姓喜笑顏開,做糖畫、打糍粑、炙娘酒、草藝編織等傳統技藝展示,以及“非遺”文化展演讓人目不轉睛,讓群眾度過了一個“客味”十足的元宵佳節。(江嬋 曾仕謙 鍾偉才)

賞燈大過年 熱鬧賽春節


興寧市寧新街道大圳村花螺墩長興圍屋上演傳統民俗活動燒煙火。(林翔攝)

興寧市

在興寧,素有“賞燈”大過年的說法。每年元宵節前後,興寧各地都會舉行賞燈活動,熱鬧盛況堪比春節。

興寧賞燈從正月初九開始到正月十七,每家每戶的賞燈時間各不相同,但最多家族集中在正月十二到十五這幾天。每當此時走在興寧的大街小巷,隨處可聽見煙花、鞭炮、鑼鼓聲此起彼伏、連綿不絕,整座城市籠罩著喜氣洋洋的節日氛圍。

賞燈最重要的是“升燈”儀式,在家族眾人的見證下,“新丁代表”一同把花燈“請”進祠堂並升起。升燈後,現場鞭炮不斷,鑼鼓喧天,氣氛熱烈。有些家族還會舉辦一些不同於興寧其他地方的特色活動。在寧新街道大圳村花螺墩長興圍屋,每年賞燈日都將上演獨具特色的傳統民俗活動——燒煙火。

記者在長興圍屋看到,燒煙火時,全村男女老幼齊聚在祖屋正門前,由一名“新丁代表”將煙火架上名叫“企盆”的煙火點燃,再由另一名男丁上下拉動煙火,煙火燃燒過程中鑼鼓聲和煙花爆竹聲持續不斷。據了解,“企盆”共有五層,在上下拉動的過程中分層脫落,每一層都有不同的吉祥人物和動作變化,代表著不同的故事和寓意。現場“火樹銀花”點亮整個夜空,歡笑聲、鑼鼓聲和煙花爆竹聲交織在一起,特別熱鬧和壯觀。(陳思傑 鍾思婷 劉海陽)

璀璨火把節 家家祈豐年


村民、遊客熱情高漲互相點燃火把。(林翔 攝)

興寧星耀

元宵佳節,興寧市徑南鎮星耀村迎來了該村的年度盛事--火把節,吸引不少市民和遊客前來觀賞和參與。

晚上七點,眾多前來參加活動的市民遊客彙聚在星耀村文化廣場,現場人頭攢動,鑼鼓喧天。廣場邊上豎立著一支大火把正熊熊燃燒,每個人手上也舉著一支由綠竹製作的長火把,激動地等待活動開始。

晚上七點半,村中長者在大火把中燃取火種,隨後,族人、遊客紛紛點燃火把。僅僅幾分鍾,幾支火把上的火種就迅速在廣場傳遍,人們手持火把照亮了夜空,現場氣氛也愈加熱鬧。

隨著出發信號的發出,村中長者手舉“星耀鬧元宵”的牌匾燈,與鑼鼓隊一同帶領數百米長的隊伍穿村巡遊,總路程大約3公裏,最終返至起點處,火把隊伍在星夜中宛如一條長長的火龍。村裏家家戶戶張燈結彩,隊伍每經過一戶人家,留守家中的人便出來燃放鞭炮和煙花,全村鑼鼓喧天,鞭炮轟鳴,煙火璀璨,熱鬧非凡。

據了解,火把節在星耀村已流傳了300多年,每年元宵節都家家熱鬧,處處歡騰,以獨特的祈福風俗祈求新的一年興旺、吉祥。來自興寧市新圩鎮的古女士說:“早就聽說火把節很熱鬧,今天慕名前來參加,帶家人來這裏一同歡度元宵。”(陳思傑 鍾思婷 劉海陽)

鑼鼓千家沸此宵 彩燈十裏正迢迢


大埔侯北

元宵夜除了吃元宵,大埔人還有迎燈的習慣。所謂迎燈,就是各姓氏宗族舉辦的遊燈踩街活動。近千年曆史傳承,在大埔眾多迎燈活動之中,以大埔縣百侯鎮侯北村的迎燈最為熱烈。

“燈亮咯!大家敲起來。”下午6時許,百侯古鎮人聲鼎沸,“咚咚咚”伴隨著漸密的鼓點,遊燈正式啟動,龍珠隊伍精神抖擻,走在隊伍前麵的是“蕭氏”“迎丁”牌匾,緊接著是五顯靈官大帝隊、鴛鴦祠小小鑼鼓隊、上村龍隊、崇德堂龍珠燈隊等隊伍。

跟隨著“高燈”,龍珠燈隊集聚崇德文化廣場、侯北村村委、鴛鴦祠廣場,先後圍成“盤龍”“添丁”及“招財”陣型,寓意添丁發財、風調雨順。夜色下,上百人組成的龍珠燈隊宛若彩龍,徘徊於丹楹刻桷之間,美輪美奐。所到之處,村民紛紛出門點亮自家燈籠開始“接丁”,煙花、鞭炮齊響,喜氣洋洋。

迎燈結束之後,村民們用自家蠟燭接上龍珠燈高燈火苗,帶回家供奉,以祈求一家喜添新丁、一帆風順。

“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辛棄疾在《青玉案·元夕》中生動記敘了南宋時期的燈會盛況,相傳龍珠燈便源於那時,且由大埔蕭氏始祖、宋末進士蕭淳引入埔邑。傳統龍珠燈燈籠骨架是由六條剖細竹篾,用火烤壓成六個相等的八角形竹圈,然後再框成八角形燈籠骨架,隨後將紅、綠色紙裁成適合的長寬糊在骨架上,書法、繪畫、剪紙等民間藝術都要在小小的燈箱上一展風采。

據侯北村村民、市級龍珠燈傳承人簫曉雄介紹,雖然蠟燭燈現已逐漸被LED燈所取代,但其傳統內涵依舊保留了下來,裝燈木板依舊按照中國傳統“五行六合”的規矩確定長度和寬度,燈代表火,木生火。燈籠隻數融合了中國古代“九五至尊”和《水滸傳》108條好漢的數字,即是每條木板上固定9隻燈籠,12條共108隻燈籠。(潤濤 招迎 文燕 國傑)

創新燒火龍 “小豬”湊熱鬧


埔寨燒火龍蔚為壯觀,吸引各地遊人前來觀看。(吳騰江 攝)

豐順埔寨

昨晚,有著270多年曆史的豐順埔寨燒火龍表演再次精彩上演,吸引了數萬名來自省內外的攝影愛好者和遊客前來感受舞火龍表演的魅力。燃燒前,記者在樹德堂看到,火龍用竹篾、稻草紮成,綁上爆竹,插上香火,由幾十位赤膊壯漢高擎著,從祠堂出發巡遊村寨,意為“金龍出洞”。8點半,喜炮隊、魚蝦豬等精英隊先點燃表演,緊接著點燃火龍,頃刻間煙花怒放、火箭四射,奇光異彩、震天動地。被點燃的火龍在一片火海中翻滾跳躍,或張嘴、噴火,或吐珠、躬身,與天空中同時爆炸的煙花交相輝映,現場歡呼聲、禮炮聲、相機快門聲交融成一片。

“燒火龍是對新一年國泰民安、風調雨順、人壽年豐的祈福。”埔寨鎮相關負責人介紹說,今年燒的兩條火龍均為13節,約30多米長。由於今年是十二生肖中的豬年,火龍除了有傳統的魚蝦等精英隊相伴,還創新性地融入了小豬的元素。(林麗妙)

喜迎菜花燈 同慶豐收年


圖為巡遊現場。(鍾小豐 攝)

豐順砂田

昨日,豐順縣砂田鎮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文化進萬家暨砂田菜花燈節在豐順縣砂田鎮舉行。

當天下午,砂田鎮各村的菜花燈陸續製作完成,砂田墟鎮周圍也開始熱鬧起來。砂田鎮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文化進萬家文藝彙演精彩上演,為村民帶來一場文化盛宴,更為晚上的迎菜花燈活動預熱。

18時許,記者在現場看到,各村的迎燈隊伍浩浩蕩蕩地來到砂田鎮鎮政府門前,現場人頭攢動,遊行隊伍兩旁站滿了賞燈的群眾。隨伴著歡快的鑼鼓聲,四鄉八村的村民在龍燈的引導下,肩扛幾百米長的菜花燈長龍,彩花舞燈,遊村串戶。花燈經過的各祠堂,家家張燈結彩,戶戶擺宴燃燭,慶祝上年豐收,禳祈今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菜花燈遊行,菜花燈將擺在廣場和村道兩邊展示,供遊人參觀。各家還會在菜花燈上點燃蠟燭,恭迎回家,插在灶上,寓意把“財、丁”迎回家中。據菜花燈非遺傳承人楊永紅介紹,砂田菜花燈寓意美好,“菜”寓意為財,“花”寓意為男女丁口,篾圈花環寓意為“繁”,石菖蒲寓意為昌,連接起來寓財丁興旺、繁榮昌盛之意。每年元宵前,當地村民采摘盛開的油菜花製作成花燈,以慶祝元宵佳節。

據了解,砂田“菜花燈節”民俗活動的曆史可追溯至清朝康熙初年,在元宵節慶祝春天豐收、恭迎“菜花燈”是一種客家人獨有的農耕豐收慶典活動。(林玉瑩 胡金輝 鄭坤 葉思琪)

處處花燈俏 萬人看表演


造型多樣的花燈吸引了眾多市民。(賴鋒 攝)

(以上圖片來源:梅州日報)

五華下壩

元宵夜,一年一度的五華下壩迎燈節活動如期上演。喜慶的場景、生動有趣的花燈遊行等,吸引了近萬名群眾夾道觀賞。

夜幕降臨,下壩村沿江路早已人山人海,現場鑼鼓喧天,甚是熱鬧。“鯉魚燈、蝦公燈、鵝燈、生肖燈……”晚上8時45分,精彩的文藝表演過後,“重頭戲”迎燈遊行活動正式開始。隻見遊行人員身著盛裝、手擎各式惟妙惟肖的花燈組成28支遊行隊伍,在炮仗、鑼鼓、舞龍舞獅的助威下,逐一沿下壩堤經過觀禮台,進入大新街、老街等水寨圩街道,沿途的人家無不歡呼迎接,共同分得這份喜氣和福氣。隨後,各支遊行隊伍再回到各自祠堂,進行升燈、猜拳、鬥酒、喝“新丁”酒等活動。

“參加迎燈節活動,又一次‘重溫’提醒我們要牢記祖宗功績、不斷繼往開來建功立業,也讓我們的元宵佳節過得更熱鬧、更歡樂。”周豪告訴記者,今年除了花燈精美耐看外,各式有趣的扮景如“齊天大聖、豬八戒”等也讓他大呼過癮。

據了解,五華下壩迎燈節由來已久,最初是為紀念開基祖周瑄公興修水利、造福百姓的功績,經500多年的傳承和發展,已成為當地熱鬧的民俗活動,被列入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每一年都吸引眾多群眾前來觀看。(賴鋒 張炳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