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侯名鎮旅遊區一角(圖片來源:梅州旅遊網)
近年來,大埔縣百侯鎮堅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人文內涵為基礎,以產業發展為抓手,全力打造集“產、城、人、文”功能於一體的曆史人文特色小城鎮。據了解,該鎮保存完好的明清時期古民居建築有120多座。走進百侯,如同進入了一座巨大的客家建築、民俗博物館,一幅幅頗具客家風情的景色畫卷讓人目不暇接。
客家庭院內“中西合璧”
蜿蜒曲折的巷落,古樸莊重的客家民居,細細踱步,是古是今,卻難分辨……步入位於百侯鎮侯南、侯北村的百侯名鎮旅遊區正門旁的庭院,一座典型的客家式院落與一幢二層樓的西式樓房映入眼簾。中西建築元素在這一處小小的庭院空間內交彙融合,讓人稱奇。
百侯鎮鎮長江維傑告訴筆者,這座中西合璧的建築名為肇慶堂,建於民國六年(1917年),至今已有近百年曆史。客家院落屋內,中式院落的雕梁畫棟刻畫得栩栩如生,西式洋樓外牆上的土雕亦是精美絕倫。
據介紹,肇慶堂由侯南村人楊敬修的三兒子楊蔭垣興建,建房時選取優質石材、木料,並從各地請來建築、雕刻、繪畫水平精湛的工匠,建造西式洋樓時還特地聘請外國人監工,先後共曆時3年才落成。
“一腹三翰林”傳為佳話
“這裏原來叫‘白堠’,民國之後改為‘百侯’,取的就是多出文侯、人才之意。”江維傑告訴筆者,明清時期,百侯鎮就有翰林5人、進士23人、文武舉人134人。在近現代,這裏亦是人才輩出,國民黨上將、原廣東省政府主席羅卓英和著名愛國實業家肖畹香等都是百侯人。
在旅遊區內漫步,可見道路兩旁豎著不少“百侯名人”“百侯名文”的宣傳欄,襯托著古鎮內濃厚的書香氛圍。百侯鎮共有兩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一處是肇慶堂,另一處則是具有兩百餘年曆史的“通議大夫第”。在當地廣為流傳的“一腹三翰林”的故事就與這座院落相關。清康熙年間,此地有一名讀書人叫楊之徐,育有七個兒子。其中第三子楊纘緒、第六子楊黼時、第七子楊演時三人先後考中進士,並被選為庶吉士進翰林院。一母生下三名翰林,造就了“一腹三翰林”的佳話。
據介紹,這座客家大院正是乾隆年間陝西按察使——楊家第三子楊纘緒的故居,這座九廳十八井的官廳式大院外表氣派,內飾精致考究,屋內抬梁鬥拱均雕刻各式花草圖案。通議大夫第的正門前是一片綠油油的稻田,遠遠望去,生機盎然的自然風景與古樸大方的客家院落相映成趣。
古鎮厚重人文 提升全新品位
文化是旅遊的靈魂,旅遊是文化的載體,二者相輔相成。近年來,百侯鎮堅持保護與傳承並重,開發與利用並舉的原則,持續加大景區提質擴容工作力度,深入挖掘古鎮人文底蘊,不斷將文化資源優勢轉化為旅遊發展優勢。
該縣先後完成了通議大夫第、企南軒、海源樓、笙曹筱築、肇慶堂西洋樓等多處古民居修繕工程,大力實施古道三十六巷修複項目,並對楊氏家廟“宗祠文化展覽館”、穀詒堂 “進士世家”展覽館、太史第“國學館”“農耕館”、南麓公祠“翰林文化展館”進行布展,將素謙公祠、永思堂打造成傳統“非遺”項目——廣東漢樂、鯉魚燈舞、五鬼弄金獅的傳習所和表演場所,充分活化利用係列特色古民居、古村落、古驛道。在此基礎上,采用現代複古元素對遊客中心(尚德公祠)進行全麵裝修改造,規劃新建了一座客家風格的景區牌坊,更加多元彰顯古鎮人文特色,提升景區人文品味。
接下來,百侯鎮將遵循規劃先行、科學引領的原則,進一步挖掘百侯曆史、古色、山水和地域文化等係列資源,塑造提升古鎮形象和品位,發揮文化旅遊融合發展功能,描繪全域旅遊新藍圖。同時,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加強與有實力有意向的大企業進行聯係溝通,積極參與特色小鎮申報工作,全力推動百侯創建曆史文化特色小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