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梅州日報)
又是一年小陽春,我重遊葉劍英紀念園。與過去一樣,我心裏記掛著葉帥故居老房間裏的那盞煤油燈,這是葉帥兒時用過的煤油燈。1980年,八十三歲高齡的葉劍英離開北京到廣州,從5月13日至17日,在習仲勳的陪同下,視察了梅縣地區。5月14日,回到雁洋老家探望親友和故居,當葉劍英進入出生地老房間,看見兒時用過的燈盞和小方桌時,摸著父母房間的古舊木窗,有感而作一首詩《回梅縣探老家》:“八十三年一瞬馳,木窗燈盞憶兒癡。人生百歲半九十,萬丈霞光值暮時。”詩中的“木窗燈盞憶兒癡”正是葉帥對兒時故裏生活、讀書時光的無限眷戀,對家鄉的無限深情。
凝視著這盞熟悉的煤油燈,默念著“木窗燈盞”詩句,我仿佛看到煤油燈跳動著一點如豆的亮光,這點亮光慢慢地跳動出小火苗。正是在煤油燈照亮的革命征途上,一代代革命誌士為中華民族的崛起而英勇奮鬥。那如豆的亮光,那跳躍的火苗,都是中國革命的理想光輝。1897年4月28日,葉帥出生於梅縣雁洋鎮虎形村。5歲至19歲,他從村裏私塾、丙村三堡學堂高等小學、梅州中學到東山中學,度過了十多年的讀書時光。1916年,19歲的葉帥去馬來西亞投奔伯父謀生。次年,考入雲南講武堂。雲南講武堂畢業後, 葉帥從跟隨孫中山先生投身民主革命起,到新中國成立,南征北戰,戎馬一生,一直身擔重任,日理萬機。
這是在陰那山五指峰西麵,地勢平坦,風光寬闊,讓人有豁然開朗之感。陰那山位於廣東省梅縣區雁洋鎮,與大埔縣的英雅交界,距梅州市區約50公裏。山頂五峰海拔均超千米,形似五指,故稱“五指峰”,最高玉皇頂,海拔1298米,故有“五指峰巔極目舒,白雲深處望三州(梅州、潮州、汀州)”之說。其間有一個大盆地,如碧玉鑲嵌在山水間,閃爍著耀眼的光輝。這個山環水抱的美麗盆地,就是物華天寶、地靈人傑的雁洋鎮。該鎮梅江環流、丘山緩伏和湖塘瀲灩,舊時就因湖光山色吸引群雁棲息而得此美名。正是這塊如同翡翠的土地,孕育出我們敬愛的葉劍英元帥。而今,葉劍英紀念園坐落在雁洋鎮的虎形村,讓虎形村鋪滿風華俊秀氣韻而占盡曆史風光。由此想來,葉帥“木窗燈盞”的如豆燈火,早已化作陰那山廣布三州的“萬丈霞光”。
虎形村這村名,源於該村山岡地貌形似下山虎。據當地人說,從該村遠處鷂子崖山頂往下望,地貌如虎,首身鮮活,且尾爪明顯。虎形山下有“上虎”、“下虎”兩座祠堂,據葉氏宗譜載,為葉姓雁洋開基祖俊華、俊賢公(葉帥上祖)兄弟所創建。據說,俊華公居官,但選立祠址時,特意將較“正龍”的位置讓給乃弟俊賢公建祠,故被當地譽為“兄弟同心”之榜樣。在村裏,還有許多關於虎形地貌的神話傳說,如傳說在村的南麵,每當太陽下山的黃昏時刻,感覺到有陣陣虎嘯聲。屏翠陰那山而順龍著脈,展現龍虎之地貌,又孕育葉帥“虎將”,使虎形村聲名顯赫,乃成文旅之勝地。雖然雁洋鎮有雁南飛、雁山湖、橋溪村、靈光寺、陰那山等諸多景點,但進入雁洋鎮,必去虎形村葉劍英紀念園,才不虛此遊。
葉劍英紀念園籌建於2004年,曆時三年,於2007年5月份葉劍英元帥誕辰110周年時開園剪彩,向外開放。該園占地482畝,總投資1.5億元,按國家4A級旅遊區標準建設,分人文秀區、紀念景區、生態林區、旅遊休閑服務區四個功能區,由葉帥故居、葉氏宗祠、葉劍英紀念館、紀念廣場、入口廣場、題壁廣場、泉井廣場、詩林廣場、石刻、亭子、果園、植物園、觀景台、農家樂園、客家風情街係列景觀組成。紀念館外觀呈幾何構造,規模宏大,氣勢雄偉,由原國家主席楊尚昆題寫館名,設四個展廳,以“少懷壯誌、泉井情深、力挽狂瀾、翰墨飄香、百戰歸來”五大主題序列,共展出葉帥各個時期的圖文600多張、藝術品22件及一大批手稿、文稿、文獻與實物史料,充分展現出葉劍英元帥崇高的革命風範、獨特的精神風貌和偉大光輝的一生。紀念館門前左側的台基上聳立著一座葉劍英元帥的全身銅質塑像,像座上鐫刻著中共中央撰寫的碑文。葉劍英紀念園集展示偉人風範、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於一體,融弘揚客家傳統文化、綠色生態旅遊於一處, 2008年11月被評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葉劍英元帥故居及紀念館依山傍水,林木蔥蘢,1897年4月28日中國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十大元帥之一的葉劍英元帥就出生在此,並度過了他的童年、少年時代。
葉帥故居是一座普通客家民間農舍,泥土石灰混合結構,共有15間房子,其中4間為葉帥家所有。右側第一間是廚房,第二間為葉帥父母親的臥室,牆上懸掛著葉帥雙親的遺像,臥室裏擺著古典風格的木床、木桌、木椅等,左側後角兩間分別是葉帥少年時代的臥室及書房。走出葉帥故居,舉頭仰望高高的陰那山五指峰,葉帥的高大形象仿佛已化作那高聳的山峰,永遠留在梅州家鄉的山水間。
漫步在葉帥故居外的陰那山藍色詩意裏,我的心裏跳動著“木窗燈盞”熟悉的火苗,這火苗仿佛化作了“穿透曆史、穿透未來”的萬丈霞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