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華縣長布鎮樟村的老禾倉,是一個群山環繞,林木茂密,空氣清新的小村莊。金秋時節,漫步老禾倉,入口處10多棵參天古樹遮天蔽日,潺潺流水從樹間穿過。走進村中,起伏的山峰雲霧千層,滿眼的蒼翠生機盎然,清新的空氣沁人心脾,新樓隨處可見,一幢幢農家新樓建在山坡上,構成一幅淡雅清秀的自然畫卷。在鱗次櫛比的現代鄉村建築群中,古老滄桑的“新鳳樓”屹立其間,就像一位久經歲月的老人見證著這裏的昨天和今天。
新鳳樓始建於清代,由當地張氏十九世孫張新峰建造,坐西南向東北,占地麵積 1134 平方米。平麵布局為二堂二橫屋一圍龍,磚木結構,懸山瓦頂。門前設曬坪、綠化帶、池塘、 籃球場。整座屋較高,上堂高 6.5 米,中堂高 6 米,下堂高 5.5 米。兩個橫廊、兩座橫屋均設兩層木棚,有木護欄,地麵為水泥鋪就。相傳當初建新鳳樓時,有風水先生稱此處 “煞 氣重”,不宜建造房屋,但新鳳樓人大多是基督信徒,他們不相信風水先生的話,倒覺得這屋場呈“蜘蛛結網”形,山梁便變成蜘蛛足了,不但“煞”不了人,反而會人丁興旺。新鳳樓有一個奇怪的現象,就是屋內很難見到蚊蠅,更找不到白蟻的蹤跡。據說這些蟲是被它們的天敵蜘蛛驅趕出去了,因為新鳳樓形同“蜘蛛結網”。新鳳樓靜靜地坐落山間,保護得非常完好,成了全村人民心靈深處的家園。
據該村村民介紹,全村45戶人家,已建新房的人家有25戶。目前村裏因地製宜統一規劃了8塊地方,讓還沒有做新房的人科學用地,保護生態。老屋門前的泥塘裝砌成一個標準的遊泳池,遊泳池下麵是標準的燈光籃球場,村頭還以黃色塗料“包裝”了便利店,還有農家書屋、娛樂室、公共廁所等等,一派怡然自得的田園山水畫。空餘地帶種滿了台灣草,草地上種有大紅花、白玉蘭……池塘邊楊柳依依,把小村點綴得充滿詩意。在球場邊,有手書的“老禾倉”三字刻一奇石上,石台上《禾倉賦》刻於其中。村莊幹淨明亮,空氣清新怡人。成為生態養蜂、攝影寫生、山地騎行的天然大氧吧。梅州一日遊路線開辟了七目嶂生態旅遊區——老禾倉生態美麗鄉村遊。
用桃花源來形容老禾倉一點都不為過。村口邊有一棵很大的樹,大約有幾百年了吧,樹枝伸出很長,進村的路自然形成一個大洞似的。這正與陶淵明老先生筆下的桃花源類似,而跟桃花源更類似的還有村裏的環境,村民的純樸。
老禾倉跟桃花源不同之處在於,桃花源裏的人們不知有漢,無論魏晉,而老禾倉的村民,關心時事,與時俱進,尊師重教,人才輩出,崇文重教之風濃鬱。清鹹豐八年從這裏出去的張複興夫婦倡導在樟村建起東梅兩江第一間教堂,這裏便成為東、韓兩江上遊基督教會的發祥地。教會在傳播基督教的同時,還兼辦學校取名“樂育中學”,就讀學生來自梅縣、興寧、紫金、龍川、河源及本縣各地。1868年樟村教會還辦起崇貞女子學校,為改變當時鄉村重男輕女思想起著積極推動作用。1939年,日本侵略軍飛機不斷轟炸梅縣、興寧、華城等地,為避戰禍,梅縣“心明盲人院”40多名師生搬此辦學至抗戰勝利。
老禾倉還有河沙炒爆米花、南薯粉特色美食,2017年12月12日,廣東衛視《老廣的味道》欄目組到老禾倉將河沙炒爆米花、南薯粉特色美食作為紀錄片的選題,進行為期三天的拍攝。拍攝中,為了更好地記錄和講述河沙炒爆米花、南薯粉的特色,攝製組一行先後在老禾倉河道、山上等地取景拍攝,通過跟拍、場景再現和人物故事串聯等方式,詳細記錄了製作工藝、用料取材及飲食文化等,將全麵展現河沙炒爆米花、南薯粉的獨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