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空中俯瞰僑鄉村,蔚為壯觀的客家建築群坐落在山水田地間。
(圖片來源:梅州日報 高訊 攝)
梅縣區鬆口鎮是千年古鎮。近年來,該鎮整修古驛道、古民居、老街等,充分激活了“古資源”。尤其對移民廣場及其周邊的老街、停車場、鄉村咖啡館、文化牆、古驛道等進行重新打造,充分展現了古鎮新風。
這隻是梅縣區鄉村變化的一個縮影。近年來,梅縣區以32個省定貧困村創建新農村示範村為突破口,突出打造“12425”(規劃1條美麗鄉村主題遊覽路線,2條鄉村景觀軸線,4大美麗鄉村組團,25個精品示範村),整體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褪去髒外衣 村貌換新顏
“這幾年村裏變化太大了。”梅縣區南口鎮僑鄉村村民溫竹林說,村民最大的感受就是村容村貌幹淨衛生了。環境好了,遊人多了,農產品也有銷路了,現在日子越過越有滋味。記者走進僑鄉村,隻見寬闊的村道瀝青路麵幹淨整潔,路邊的竹亭、整齊的稻田,一派美麗和諧的田園景象,昔日“路窄屋破、垃圾亂扔、汙水橫流”的現象一去不複返。
不僅僅是僑鄉村,梅縣區各鎮各村都發生著喜人的變化,村莊建設已經融入了現代化和景觀化,提振了農村整體的精神風貌。該區16個鎮目前均已實現農村生活垃圾市場化運作,專業保潔進村莊,極大地改善了農村環境衛生麵貌;完成村容村貌整治的有1369個村(包括自然村),已建設小公園、文化活動場所或綠化帶的有431個村(包括自然村);開展“三清三拆三整治”工作,清理、拆除、整治麵積約10萬平方米。
今年,該區還依托豐富的山水資源、優良的生態稟賦,因地製宜打造各具特色的美麗鄉村。水車鎮白沙村圍繞水資源打造水鄉白沙,讓該村舊貌換新顏;雁洋特色小鎮用城市眼光打造新型城鎮,提升村民生活品質……此外,該區還精心謀劃打造民宿集聚體,目前,該區建成16家民宿,還有34家民宿在建。
農業現代化 村民錢包鼓
鬆口鎮大黃村是金柚專業村,近年來,通過推廣標準化種植,大黃柚果品質穩步提升,售價也同步上漲,“大黃金柚”品牌的打響,促進了產業化發展。“現在村民收入和村集體經濟收入已有大飛躍,人均年收入由2013年的1.3萬元增至2017年的2萬餘元。”鬆口鎮大黃村幹部楊治福說,村內產業園也解決近千人的就業問題。
產業興旺是鄉村發展的基礎。梅縣區堅持高起點規劃與分步實施相結合、政府引導與市場化運作相結合、耕山致富與生態保護相結合的原則,對金柚、水稻、茶葉等主導產業,農業休閑旅遊、農產品加工、綠色物流三大關聯產業進行科學規劃,大力發展特色農業,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在此基礎上,推行“黨支部+專業合作社+龍頭企業+貧困戶”的幫扶模式,形成“支部帶動、黨員帶富”的良好格局,輻射帶動群眾創業致富。目前,鬆口鎮大黃村、雁洋鎮大坪村、鬆源鎮富坑村等都成立了由村黨支部和黨員發起的專業合作社,打造新農村集體經濟運營體係,有效帶動群眾致富。
發展產業是精準扶貧的主要思路。圍繞“兩不愁、三保障、一相當”的目標,梅縣區通過產業鏈幫扶方式,探索多種“造血”路徑,已使73%的貧困人口實現了脫貧,剩下27%的貧困人口正朝著產業致富的方向邁進。
創建文明村 引領新風尚
“鬆林村因金柚而聞名,但以前通往這一帶柚子林的隻有一條羊腸小道,車輛根本進不來,采摘好的柚子隻能靠肩挑出去。新農村建設開展後,村民主動砍掉了60多棵柚子樹,讓出空間修建大路,而且不要任何補償。”市煙草專賣局駐桃堯鎮鬆林村幹部葉勁鬆說,有些村民還主動讓出土地、幫忙協助清理衛生死角。得益於群眾的支持,村容村貌發生了巨大變化。
與此同時,梅縣區深入開展文明村鎮創建係列活動,營造“家家比整潔、戶戶創文明”的濃厚氛圍,共同維護良好的村風民風;充分利用廢棄學校,打造綜合性農村文物展覽館、圖書館等文化設施,豐富農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我們村已連續開展八屆‘八好’評選活動,今年還將建設孝廉文化牆,激勵大家向優秀學習。”楊治福說,該村早在10多年前就建設鄉賢館,以榜樣的力量教育青少年積極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