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居村串聯打造“紅色文化長廊、紅廉教育基地”。(圖片來源:梅州日報 首席記者鍾小豐 攝)
“通過紅色村建設,村裏紅色氛圍日漸濃鬱,節點打造愈發精致。去年無人問津的街頭巷尾、老屋舊址,如今每天都吸引著不少遊客前來,大家看後都誇我們村有特色,鄉親們看在眼裏、樂在心頭。”看著家門口發生的新變化,平遠縣仁居鎮仁居村村民李金雲笑逐顏開。
平遠縣仁居鎮仁居村擁有豐富的革命史跡和紅色資源,1929年至1930年間,由朱德、陳毅等率領的紅四軍二次入駐仁居,留下的革命舊址有20多處,近半已被列為省、市、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去年以來,該村依托“紅色村”創建,活化利用紅色資源,串聯打造“紅色文化長廊、紅廉教育基地”,令這座曆史悠久的紅色古村更添光彩。
記者日前走進仁居村,一睹其靚麗新顏:在老東門街,新鋪了石板路,兩旁“青磚米色”的民居別具一格,鮮紅奪目的黨旗標誌牌沿巷排布;“銘記光輝曆史”“傳承紅色基因”等嶄新標語與“打倒帝國主義”“打倒土豪分田地”等曆史遺墨在街頭巷角不時可見,似在訴說著新舊時代的轉變;不少民居的外牆上,畫上了反映紅軍戰士援農助困、保家衛國等內容的牆繪……這些都吸引著遊客駐足留影。
該村注重革命遺址的保護利用。位於官塘唇的下四家李屋是紅四軍第一縱隊支隊駐地舊址,也是現今“紅色教育展館”的建設點。記者看到,該房屋目前已修繕一新,多處紅軍牆標清晰可見,屋內還設立了一尊舉旗衝鋒的紅軍戰士雕像。此外,泰山蕭公祠、萬五韓公祠等一批紅四軍司令部及駐地的舊址,經過修舊如舊,即將對外開放。
仁居鎮政府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仁居村下來將持續修繕一批紅色革命舊址,修複一條沿線古驛道,建設沿線景觀,升級建設紅色文化廣場和紅色教育展館,將分散在1公裏內的紅四軍革命舊址群串聯成文化長廊景觀。同時,開發“重走紅軍路、聆聽紅色事、瞻仰舊址群、品嚐行軍餐”紅色體驗路線,壯大紅色產業,推進“紅色村”黨建項目更顯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