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假期(6月7-9日)即將來臨,很多人已經開始忙著研究出遊攻略,打點自己的行囊,做好旅遊出行的準備。最美的風景永遠是人。筆者希望即將“背包走天涯,看看世界的繁華”的人們能在行程之初,將文明和禮儀裝進自己的行囊,領略各地大好河山,欣賞各地風土人情的時候,能切實做一個文明的出行者,做到不負春光不負卿!
“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隨著社會的飛速發展和民眾生活水平的提升,大眾出行已經嵌入了社會生活。然而,從以往的經驗看,每逢“小長假”、“黃金周”,景區內垃圾隨手扔、公共場所大聲喧嘩、亂塗亂畫等不文明現象也會在這些特殊的時間節點集中暴發,而這些不文明行為不僅給景區的環境造成了破壞,更影響了他人的心情。
旅遊是一種消費體驗,更是公眾和眼前的美景產生情感互動的一種方式。因此要在這“說走就走”的旅遊中實現情與景的完美交融,文明和禮儀必須時刻揣在懷中,記在心上,不能一高興就忘乎所以,否則即便眼前的景色美輪美奐,也會切割你對景區情感認同,陷入“兩敗俱傷”的悲戚境地。
文明行囊中必須裝上“入鄉問俗”的習慣。隨著個體遊、家庭遊漸成時尚,遊客不隨團隊出遊越來越多,然而這些遊客往往因缺乏導遊的引導和提醒,會在不經意間出現引起他人不滿的不文明行為,因不了解民風民俗而出現不恰當行為等。而這些“不文明”也並非出於遊客有意,而是由於對景區的習俗欠缺了解導致。因此,遊客在事先必須做足“功課”,對目的地景區的風俗習慣、宗教信仰等要有必要的了解,養成“入鄉問俗’的好習慣。
文明行囊中必須配備“法律法規”的理念。人的文明素養提升和道德養成離不開法律法規的約束,特別是在全麵推進依法治國的背景下,法律法規的相關內容遊客必須遵守。2015年5月,國家旅遊局出台了《遊客不文明行為記錄管理暫行辦法》,被稱之為旅遊業的黑名單。遊客一旦被列入黑名單,嚴重的甚至會影響出境、銀行信貸等,因此遊客在出行前必須認真閱讀涉及旅遊的相關法律條文,讓法律法規植根於自己的頭腦中,切實做到“從心所欲,不逾規矩”。
文明行囊中必須裝進“塑造大我”的信念。“春風十裏,不如一個文明的你”!無論是國內遊,還是出國遊,每一個遊客都不僅僅是旅遊品的消費者,更是代表著地區、國家的形象,是地區和國家的價值最有效傳播和呈現,因此筆者希望每一個出行者都能夠將“塑造大我”的信念裝進行囊,不僅身體力行各種旅遊的法律法規、遵循社會公德和個人道德,更要具備和不文明行為進行鬥爭的勇氣,隻有更多的遊客能關注自己的“大我”形象,共同抵製不文明行為,文明旅遊才能成為一種“天人合一”的美好情感體驗。(樊樹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