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仁居鎮打造“紅色仁居”文旅服務中心,配套新建了仁居小公園和便民停車場,推動農文旅融合發展。(鍾小豐 攝)

“紅色仁居”文旅服務中心所在地舊貌。(鍾小豐 攝)
幹淨整潔的圩鎮主街道,刷新“顏值”的房屋外立麵,綠意盎然的生態停車場,白牆黛瓦的客家院落,文化濃鬱的文旅服務中心……這是平遠縣仁居鎮如今煥發的新麵貌。
三年前,這座位於粵閩贛三省交界的古鎮還是另一番景象:空中線纜如亂麻交織;每逢圩日,占道經營的攤販讓十字街寸步難行;河床雜草叢生;村民休閑娛樂無去處;斑駁的“赤膊房”牆麵訴說著歲月的滄桑……
實施“百千萬工程”三年來,仁居鎮立足資源稟賦,積極探索發展路徑,在農房外立麵改造、農文旅融合等方麵取得顯著成效,鎮域經濟不斷發展壯大,群眾生活品質持續提升,繪就了一幅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新畫卷。
打好環境“組合拳”
全麵提升圩鎮顏值
走進仁居圩鎮,隻見主街道兩旁的房子大變樣,米白色的外牆幹淨整潔,與周圍環境相得益彰,成了一道亮眼的新風景。這一變化得益於仁居鎮近年來大力推進農房風貌提升,進行農房外立麵改造。
“以前,我們的老房子牆麵掉灰、滲水,住著很不舒服。現在通過外立麵改造,外牆美觀了,屋裏住著更舒服了。自己住得高興,來玩的人也多了!”正在家門口掃地的居民卓冬桂摸著光潔的新牆麵,笑得合不攏嘴,“這‘麵子’改得好,我們心裏也美!”
改造是好,可錢從哪裏來?剛開始推廣農房外立麵改造時,不少村民見到村幹部就躲,資金壓力如同一道高牆,橫亙在美麗鄉村願景與現實之間。為此,平遠縣迅速出台精準政策:按瓦麵和牆體改造總價40%給予獎補,瓦麵每棟最高可補2萬元,外牆每棟最高可補1萬元。
“政府一說農房外立麵改造這事,我馬上支持,還勸鄰居們一起參與。”卓冬桂說,她家原本裸露的磚牆容易滲水,現在做了專業防水,披上米白色的“新衣”,住起來舒服多了。政策一落地,補貼發得快,觀望的居民也紛紛動了心,加入了改造隊伍。
圩鎮中心的“紅色仁居”文旅服務中心如今成了當地群眾愛去的“圩鎮客廳”,大家常聚在這裏聊天休閑;新建的仁居鎮新農貿市場內,蔬菜鮮肉分區陳列,購物環境井然有序……近年來,仁居鎮積極推進美麗示範圩鎮建設和鎮域農房風貌管控提升攻堅行動,在美麗圩鎮攻堅行動項目(二期)的框架下,高標準打造“七個一”工程,精心提升圩鎮的入口節點、仁八街示範主街及其連片外立麵,打造成為提升樣板。同時,延伸並優化一河兩岸的碧道建設,使之成為圩鎮的亮麗風景線。
仁居鎮“百千萬工程”指揮辦工作人員姚嘉明表示,近年來,仁居鎮狠抓經濟發展,切實打好人居環境“組合拳”,紮實推進美麗圩鎮和示範路段建設,全力推進“百千萬工程”走深走實、見行見效。
農文旅幫扶“搭橋”
帶動群眾增收致富
走進“紅色仁居”文旅服務中心,仁居鎮消費幫扶館吸引了記者的注意,館內的貨架上,彙聚了梅州66種特色農產品。其獨特模式在於深度對接省軍區、廣東郵電學院等幫扶單位,形成穩定采購網絡。廣東郵電學院連續三年采購當地絲苗米,總額超120萬元;省軍區係統各單位也給予大力支持,采購當地農特產品。
這種“定向幫扶”模式,讓仁居鎮農戶的梅菜幹、茶油、靈芝、“勝利水”等特色產品銷路無憂。尤其是當地的百香果產業,種植麵積從去年約1500畝迅速擴大至近2000畝,成為富民增收的“黃金果”。
仁居鎮的振興之路不止於農產品銷售。該鎮深挖本地紅色基因,紅四軍紀念園更是被評為中央蘇區(梅州)現場教學點。去年底至今年初,眾多單位組織的培訓班紛至遝來,學員在此接受紅色文化洗禮,也為小鎮帶來穩定人流。
此外,當地精心打造的一河兩岸景觀帶——櫻花、紫藤花、黃花風鈴木次第綻放,也成為遊客拍照打卡熱門景點,今年“五一”假期吸引2000多人次遊客來此遊玩。
展望未來,仁居鎮將繼續深化農房管控和風貌提升工作,進一步完善鄉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打造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同時,持續加大農文旅融合發展力度,深入挖掘當地特色資源,創新旅遊產品和服務,打造更具影響力的鄉村旅遊品牌,吸引更多遊客前來,不斷推動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讓鄉村振興的成色更足、質量更高,為全縣乃至全市的“百千萬工程”建設提供可借鑒的經驗和示範樣本。(記者 葉嘉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