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江河畔的東山書院。
說起東山書院,作為曾在梅城學習生活過一段時間的我並不陌生。遺憾的是,盡管常在書院門前來來往往,但並未真正靜心探尋書香。周末,在妹妹邀約下,我們帶上倆小寶,再次走進書院,在青磚黛瓦間流轉的時光裏觸摸幾百年的文脈沉香。
東山書院始建於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是清代梅州最高學府,當代全國重點名校東山中學的前身。書院建築占地1642平方米,建築麵積2655.5平方米,既有客家傳統建築的特色,又有“四合院”的風格,是梅州保存比較完整的古書院之一,也是我國客家地區規格最高的重簷歇山頂式書院建築。
東山書院為“三進二橫”的建築結構,其前吸周溪水之清新,後襲東山岃之靈秀,鄰傍狀元橋之重彩。同治年間被毀,光緒二十九年著名愛國詩人黃遵憲籌資修複並改為“東山初級師範學堂”,次年改為官立。1913年,在地方進步人士和海外華僑的支持下,葉劍英和100多名進步師生在東山書院舊址創辦東山中學。
來到書院正門,隻見門口三棵木棉樹枝葉扶疏,牌匾上由晚清學人、著名書法家黃基題寫的“東山書院”四個描金大字莊嚴厚重。走進書院,院內還展示了不少文人名士留下的牌匾和楹聯,如正堂上方懸掛的“初步雲梯”匾額。或許是正值高考、中考季節,書院內有不少學子們來到這裏祈福。他們掛上紅綢,寫上名字和心願,希望能在鳳凰花開的季節,寫下屬於自己人生的璀璨答案。
漫步在書院兩側的回廊上,桂花香氣撲麵而來,馥鬱宜人。原來,是一樓庭院中央種植的桂花樹,已有一百多年曆史。如今書院也充分利用庭院的環境,開設了“桂花樹下的微課堂”,讓學子遊客來到庭院當中,既可以欣賞古樸清幽的庭院美景,又能夠了解書院的曆史和文化內涵。
登上書院的最高建築——魁星閣,祀魁星金身塑像。兩側楹聯為:揮腿開千年文運,舉筆點萬代鴻儒;橫批:日出東山。在古代中國,魁星閣是為儒士學子心目中主宰文章興衰的神魁星而建。在古書院中,魁星閣更具至高無上的地位。魁星閣四周擺放著眾多高三學子們的美好祝願,一條條紅綢搖曳,似乎在見證書院雖僻處山鄉,同樣承載學子們的不凡之誌。
從書院出來,便是狀元橋。狀元橋為兩孔一墩石拱橋,橋墩南側做成船型迎水尖形狀。據記載,狀元橋在宋代已經存在,相傳南宋狀元文天祥為抗擊蒙古入侵,曾來到梅州招募軍士,經過此橋,所以取名狀元橋。既有呼應“此地出狀元”舊讖的期望,也有紀念文天祥這位誓死抗元的民族英雄的寄托。
站在狀元橋望去,一旁的鳳凰花開得越發濃烈。五月鳳凰花開,臨近學子畢業,一年一度的高考、中考如火如荼,因此鳳凰花也被稱為“畢業花”“高考衝刺花”。今年的鳳凰花似乎開得比往年都鮮豔,好像預示著即將走進高考考場的學子——“一鳴從此始,相望青雲端”。
暮色漸起時,我們離開書院,晚霞此刻好像正將千年文脈化作滿庭月色,輕輕落在每個駐足者的肩頭。正如從古老的書院到現在的東山中學,一脈相承,弦歌不絕,是梅州教育發展史的一個縮影。(文/圖 朱雙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