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亚博ap  > 旅遊梅州 > 旅遊動態
參觀抗日戰爭時期廣東金庫
來源:梅州日報  時間:2024-06-04 11:22:24  瀏覽:-
字號:

位於平遠老縣城仁居鎮東門河畔的抗戰時期廣東金庫舊址。


抗戰時期四大銀行的係列舊鈔和一批古幣、古錢、銀圓、毫子、銅板等圖片。


  在平遠老縣城仁居鎮的東門河畔,明代“青雲”古橋旁,有一幢中西合璧式的三層樓房。它就是抗日戰爭時期,廣東省中央銀行、中國銀行、交通銀行、農民銀行的金庫舊址。為什麼當時會有多家銀行搬遷到這裏?這裏又藏著什麼故事?帶著這些問題,近日,我專程前往仁居鎮參觀抗日戰爭時期廣東金庫。

  在仁居古鎮的曆史變遷中,一個重要的特殊時期是1945年5月至8月間,國民政府廣東省戰時省會從龍川遷至平遠,當時的廣東省高等法院中央、中國、交通、農民銀行及韶關分行均設在仁居。據時任平遠縣縣長的秦慶鈞撰寫的《回憶錄》及朱浩懷的《平遠縣誌續編資料》記載,國民政府省級機關遠遷平遠後,黨、政、軍主要機關駐原大柘鄉(現平遠縣城大柘鎮)、東石鄉(現東石鎮)、壩頭鄉,司法和經濟財貿單位駐原縣城(現仁居鎮)。其中,中央、中國、交通、農民四大銀行及實業公司等經濟機構均駐在仁居,其職員家屬則散居在仁居附近的農村各地。平遠成為臨時省會前後達5個月之久,這個原本默默無聞的山城也因此變得繁華起來。

  金庫位於仁居鎮仁居村,原名芹樓,建於民國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為鄉人黎子芹所建,民國三十三年(公元1944年)改建為廣東四大銀行金庫。金庫是一座民國時期極為罕見的框架結構、帶地下室的三層大樓。一、二層為大廳;西北麵一層一進為金庫保衛室,二進為下半部為金庫木炭層、上半部是金庫;二層一進為辦公室,二進為沙間;三層設房間。金庫牆體分內外三層,內層為鋼筋混凝土建造,中間夾沙,外層用實心磚土打造。第三層正麵置露天陽台、北麵設陽台。大樓雖曆經多年風雨侵蝕,卻未顯得破敗,仍默默地屹立於悠悠東門河畔,用其堅固而精致的身軀在向後人述說著當年曾經的繁華榮耀。大樓的整體結構基本沒有變化,房間空間尺度保持著當年的格局,大樓內的部分樓梯、地板、扶手還保持了原樣,而且仍可正常使用。一二層均沒有陽台,隻有第三層才有帶屋簷的陽台平伸出來,供衛兵在高處瞭望警戒。同時樓層間還隱藏著多個室外極難發現的槍眼,隻需數名守衛人員從裏麵往外射擊就可以輕易封鎖住金庫唯一的進口。

  走進金庫,金庫舊址東南麵臨仁居河,裏麵光線昏暗,鋼筋混凝土的牆體厚度近1米。整幢大樓隻有一個大門可供出入,庫中沒有任何一個窗戶,為通風散熱,樓體上開鑿了30多個圓形通風孔。通風孔庫內一端以手臂粗細的精鋼柱條隔擋,庫外則以鐵絲網封蓋。金庫一樓主要為當時金融、保衛人員的辦公場所,而當年保存黃金、現金及銀圓的金庫則在第二層的庫房及地下室之中。二樓庫房由一扇厚達20多厘米的沉重鐵門把守,而鐵門上安裝了兩枚形狀奇特、帶有實心護蓋的異型鎖。其中一枚為罕見的“人”字形狀鎖道。據介紹,當年四大銀行將廣州輾轉運來的金條、銀圓、美鈔、港幣等全部儲藏於這兩個金庫,重兵把守。荷槍實彈的衛兵、背水而立的位置、固若金湯的庫房,金庫戒備之嚴密真可謂滴水不漏。

  如今,庫房昔日金銀滿庫的景象已無法看見,但目前裏麵仍然陳列著大量當年金庫使用過的錢箱、錢櫃、算盤、電話和照明馬燈;當時四大銀行的係列舊鈔和一批古幣、古錢、銀圓、毫子、銅板等供人們觀賞。(文/圖 朱雙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