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亚博ap  > 旅遊梅州 > 旅遊動態
登佛頂山 賞詩意畫卷
來源:梅州日報  時間:2024-01-02 11:49:20  瀏覽:-
字號:

位於大埔縣三河壩天井湖村的“佛頂山”景區。


  位於大埔縣三河壩天井湖村的“佛頂山”景點,顧名思義,因山峰神似僧人頭頂,曰佛頂山。前往目的地需要走一條Z形的山路,坡度有點陡,迎麵有車開來時,“會車”要小心翼翼。

  佛頂山前山有個佛殿,規模不大,為歇山式建築,灰瓦白牆,飛簷高梁,倒也大氣。殿前兩根大石柱上,鐫刻著一副對聯:與了拳同衍南宗,古柏傳香,覺路有誰登佛頂;記行腳來從東浙,黃梅留偈,空山曾此證詩心。門前放置了大香鼎,幾炷香火輕煙嫋嫋。還有幾個大水缸,夏季時會種植荷花、銅錢草等水培植物,增添幾許綠意和生氣。

  佛殿旁邊挨著禪林寺,禪林寺的正門是方形的,左右兩邊的鎏金行書古樸莊重。院內一個圓形的中門。站在正門向內端詳,圓形的中門好像鑲嵌在方形的大門裏。“明方圓之道,享自在人生”。外方內圓的設計,也寓意著我們為人處世要洞明世事、豁達圓融。

  沿著石徑拾級而上,我們來到後山。一扇以幹草為屋頂的山門,指引著一條十餘米長的石階,兩旁間隔擺放著“翠柏、青鬆、垂葉榕”等大型的盆景。眼下正值冬季,但盆栽依舊蒼翠欲滴,不畏嚴寒,神韻瘦硬。此番景象頗有古代隱世高人居所的文雅清淨韻味。

  往下走,眼前有兩間小屋。其中一間小屋,門前一株翠竹彎腰下垂,呈拱門之狀,鞠躬歡迎著慕名而來的遊客們。木屋中間擺著一張長條桌,周圍是榻榻米風格的長凳,讓遊客可以坐臥隨意。桌上放著一個石磨盤形狀的大茶盤,茶盤旁邊安裝了水龍頭,放置著電熱水壺、茶葉罐子、茶杯、茶壺等泡茶工具。據說這是一位慈善家出資提供的,為遊客打造的免費休閑場所。

  由於小木屋一麵牆是竹子編織而成,其餘三麵牆為敞開式,遊客們可以一邊喝茶閑聊,一邊欣賞周邊宜人的景致。“茶煮清風溫舊夢,禪源真味暖草廬”。早有結伴而來的三五遊客,在此休息。煮一壺熱水,衝泡一杯香茗,悠閑啜飲,輕鬆漫談。見我們挾著寒風而來,他們邀請我們坐下同飲,如同遇到故友一般親熱。一杯熱茶順喉而下,唐代劉禹錫《陋室銘》詩句,在我腦海中油然而生。“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不正是我們寄情山水、修身養性的追尋所在嗎?

  小木屋前麵搭建了一個觀景平台,擺著一張石圓桌和幾張石圓凳。觀景台周圍亦是擺放著各式小盆景,與周圍山林裏高大青鬆、杉樹、翠竹、灌木叢相得益彰。山壁上,“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巧妙地放置著幾個憨態可掬的“和尚”小雕塑。幾處細節,將這處山野點綴得富有詩意與禪味。站在觀景台邊,視野開闊,美麗風光一覽無餘。我直抒胸臆:於高山之巔,方見大河寬廣;於藍天之下,更覺長風浩蕩。

  觀景台旁邊還設置有一個鋼架支起的小平台,木質地板上放置著一個秋千架。坐在秋千上,冬日暖陽包裹全身。舉目遠眺,薄霧早已消散,藍天如洗,白雲如棉,青山如綠波起伏,綠水靜謐安瀾。一條鐵路橋如長龍一般跨橋而過,再一頭鑽入青山中,最後消失在密林和遠方。幾十處民居及碧翠菜地、稻田鑲嵌在青山綠水之間,一幅清新美麗的生態畫卷徐徐展開。我的心情隨著秋千慢慢蕩漾,搖下三分煩躁二分惶惑五分鬱悶,換得十分愜意。(文/圖 楊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