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三河壩彙城村的明代古城牆。
梅州市大埔縣三河鎮,中國曆史文化名鎮,因梅江、汀江、梅潭河三江在境內交彙而得名。三江彙聚風光美,曆史故事流傳廣,可滿足遊客一日遊。
“八一”起義軍三河壩戰役紀念園是我們參觀的首站。作為全國重點烈士紀念建築物保護單位、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該紀念園內有烈士紀念碑、戰役紀念館、瞻仰平台、石雕門牌坊、朱德銅像、軍魂主題雕塑、紀念浮雕文化牆、瞭望塔、將軍書畫碑林、三河壩戰役多媒體展館、八一廣場將帥雕塑、體驗式戰壕等。“沒有三河壩戰役,就沒有井岡山會師”。遊客通過紀念園觀看圖文介紹、多媒體電影、瞻仰紀念碑和實地察看戰役地形地貌等方式,沉浸式參觀體驗,更能感受到三河壩戰役的重要曆史意義。
“勁柏翠同忠血碧,豐碑高與白雲齊”,朱德親筆題字的“八一起義軍三河壩戰役烈士紀念碑”,高15米、寬4米,15個正楷鎏金大字蒼勁有力。紀念碑莊嚴巍峨肅穆矗立著,日夜守護著這個三江彙合的交通要塞。“望三水回環滾滾波濤疑戰鼓,佇筆峰遠眺層層巒峰似豐碑。”站在紀念碑瞻仰平台俯瞰三江彙流,曆史在這裏鑄就,紅色精神在這裏延展,我們心潮澎湃,久久不能平靜。
第二站我們來到位於該鎮彙城村鳳翔山腳下的三河中山公園。中山公園綠草茵茵,綠樹蔥鬱,中間放置著孫中山先生銅像,銅像身後幾米,有一個兩層樓高的中山紀念堂。中山紀念堂興建於1929年,為紀念孫中山1918年到三河壩與陳炯明商討援閩護法而建。它被列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紀念堂樓高10米,小洋樓風格。一樓正堂設有六個人物蠟像,栩栩如生,再現當年孫中山與胡漢民、陳炯明、蔣介石、鄧仲元等人共商援閩護法之場景。正堂正麵牆上畫有兩幅旗幟,以及孫中山生前所書“博愛”二字。此外,堂內牆上有多位將軍元老的題字牌匾。拾階走上二樓展室,整層樓布展了孫中山畢生獻身革命的曆史資料、圖片。走出紀念堂,旁邊有個藍色琉璃瓦為頂的六角亭,亭的正中間豎立著一塊長方形石碑。我們不禁感歎,紀念堂雖然不大,但到處是重磅級的人文曆史印記啊。
中午我們選了一家具有三河特色的河鮮館,點了鯿魚、河蝦、小黃魚湯等。午飯小憩後,我們前往位於彙城村的明代古城牆景點。古城牆為磚石結構,原有東南西北四門。經過400多年飽經戰亂滄桑,牆體多有損毀。大埔縣政府對古城的南門“宣和”、西門“鎮寧”城樓及兩邊牆體進行修複,恢複了往日巍然聳立傲視三江的凜凜雄風。
修複過後的古城牆前麵,石板鋪就的停車場幹淨整潔。城樓分兩層,樓上有一個磚木結構的閣樓,拔高了城牆的既視感。穿過拱門,走上城樓,向四周觀望,村舍、田野、菜地,間插有序,一派寧靜祥和景象。特別是城牆上生長的一棵榕樹,如一條蟠龍牢牢吸附在牆上。條條氣根不規則垂下,像個百歲老人,捋著長須。老樹新生,頂著一叢叢茂密嫩綠的葉子,與灰色的城牆相得益彰,成為古城牆的“點睛之筆”,也見證了人文曆史在新時代重新煥發生機、逐漸蓬勃發展。
從古城牆出來,沿著韓江河畔的堤壩往上走,我們很快就到了“韓江源”。韓江源設置有標誌性“母親”石雕像。其寓意深遠,意為世界客都的人文秀區梅州大埔與潮汕平原一衣帶水,同飲母親河水成長。但見偉大的“母親”雕像,高9.8米,重136噸,頭紮傳統發髻,有著堅強柔和的麵龐,堅毅的目光,她挺直脊梁,赤著大腳筆直站立,左手牽女,背著個小男孩,客家女性勤勞堅強任勞任怨的美好品格,在雕像身上充分凸顯出來。
石雕像立於寬闊的基底平台中間。基底為九環石砌平台,平台麵用六角形蜂巢狀規格水泥磚鋪砌,邊沿用石雕欄杆環護。九環上均用磚塊砌了花圃,內栽四時花木,將母親石雕像簇擁於繁花綠樹之中。沿著呈放射光芒狀石級台階,可走到河邊沙灘。不少遊客會帶孩子在沙灘上奔跑,堆沙人,挖沙蜆子。有些遊客有備而來,拿出簡易炊具、食材,就地取材,挖土坑、撿石子、撿竹殼,煨番薯、烤雞。斜照的冬日暖陽,襯著一張張紅撲撲的臉蛋,真是一幅生動的圖景。(記者 楊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