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吉隆坡客家人的仙四師爺宮
陳公坪村“玉封仙師”亭
在梅江區長沙鎮上羅村,有一小山村叫陳公坪。在陳公坪的村口,有座“玉封仙師”亭,據考已有160多年的曆史。據了解,“玉封仙師”亭是祖籍陳公坪村李姓的馬來西亞華僑,在清朝末年回鄉建造的。這個香火亭麵積約六平方米,已經多次重建。亭身塗有暗紅色漆,上部有石匾書“有求必應”,是1992年台灣同胞捐款重建;其正麵是刻著“玉封仙師之神位”的石碑。遍尋梅州客家地區,都沒有同類名稱的神明,其從何而來的呢?
外來民間信仰的考證
陳公坪村供奉的“玉封仙師”,原型是馬來西亞的華人領袖“仙四師爺”盛明利。他是祖籍廣東惠州的客家人,出生於清道光三年(1823)。盛明利是馬來亞(大北叻)華人“甲必丹”(馬來語Kapitan Cina)。“甲必丹”是指葡萄牙及荷蘭在馬來西亞殖民時期官方遴選的華僑首領。盛明利曾是後來的吉隆坡開埠功臣葉亞來的上司。當時北叻芙蓉埠兩位當地酋長,為爭奪錫礦的保護權而發生爭鬥,當地客家人也因此卷入戰爭。戰爭在1860年爆發,盛明利的客家武裝因是外來族群,得不到原住民的支持,因而在戰爭中失利,盛明利也在戰鬥中犧牲。
由於盛明利向來慈悲為懷,關愛客家僑民,他戰死後,客家華僑相信他升天成仙了,於是便尊他為正神,並尊為“仙師爺”,設廟供奉。後來又被尊為“玉封仙師”或“仙師四師爺”!所謂冠於“玉封”,即如人間“禦賜”的榮譽。
目前馬來西亞各埠奉祀“仙四師爺”的廟宇有12座。
“玉封仙師”信仰原來不屬於中國客家地區傳統的民間信仰,而是客家華人在南洋去世後,被當地華僑奉為神明,從“海上絲綢之路”國家再傳回來的“外來神”。其能夠被中國客家地區的人民信奉並發展至今,說明了客家人包容開放的特性,也能讓人憶起昔日祖輩在南洋辛苦創業、艱苦奮鬥的曆史。
馬來西亞客家人的信仰與民間崇拜
在南洋,民間信仰往往作為社群團結的象征開展活動。一間廟宇,既有傳承原鄉傳統的功能,又能作為共同信仰的活動中心,它其實也是鞏固客家華人在異國團結的組織。
客家人一如其他華人社群一樣,普遍崇拜從中國供奉來的觀音菩薩和社區保護神“伯公”。客家人最初南來馬來西亞(大北叻)之時,已經把這一信仰帶來,成為大馬客籍村落的信仰。
客家人對觀音的信仰和對“伯公”的崇拜,應追溯到二十世紀初北馬客家先賢張弼士等人,這些僑領富商支持建立了東南亞第一所正規的佛寺——供奉“龍撞鍾觀音”的鶴山大士堂,它後來成為東南亞最大的佛寺。
據采訪,馬來西亞客家人最早的廟宇,是馬來半島東海岸吉蘭丹的布賴地區。這座村莊曾經是一個金礦區,開發曆史有近2000年。約在中國明朝時期,當地以采礦為生的客家先民,為了反對當地酋長天猛公(Temenggon)壟斷白米供應與貿易,憤而反抗及刺殺了酋長。為了報複,天猛公的兒子帶著軍隊入侵客家人的金礦村,對客家人大肆屠殺。使布賴村七八百名客家人幾乎被殘殺殆盡。
但布賴村的客家人直到現在,仍然在過華人的主要節日。我們采訪時,老年華人說,還記得在他們年輕時,布賴村重要的慶典是農曆春節和觀音誕辰。除了每年的春節,中國農曆二月十九日“觀音誕”的慶典儀式也延續十多天時間。當地原住民從“哥打巴魯”地區劃船沿河上來布賴村,售賣農產貨物和參加祭拜中國菩薩的典禮,參加宴樂和賭博,氣氛相當熱鬧。
布賴村所有的神明和伯公從廟裏被延請上轎,供奉於“亞答棚”中,供人朝拜。此外,慶祝的儀式不但祭拜客家人的神明“大伯公”;還有拜“仙四師爺”;還有馬來人的“拿督公”神;以及客家人在原鄉的先祖和南來采礦的先人神位等。
馬來西亞各埠與布賴村一樣,崇祀觀音的廟宇都叫“水月宮”,這些信仰大都是在當年的金礦或錫礦區。
明、清年代的大馬客家人,從中國帶來了觀音信仰和伯公崇拜,它們滲透了客家移民社會,深入客家民心。我們也應認識到,這種崇拜,除了求保護的功利心態外,重要的是延續客家人的華人文化,保留唐山“根”的心態。(記者 李國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