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亚博ap  > 旅遊梅州 > 旅遊動態
千戶苗寨萬古情
來源:梅州日報  時間:2022-08-23 09:15:46  瀏覽:-
字號:

  建築是凝固的藝術。到西江苗寨,印象最深的是建築形狀各異、大小不等的吊腳樓。

苗族同胞“高山流水”敬酒的場景。(圖片來源:梅州日報  陳薇薇 攝)

  這是一個迄今為止我國乃至世界上規模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穿寨而過的河穀兩岸,四個依山而建的自然村寨相連成片,遠遠望去,滿山遍野,鱗次櫛比,從山腳的白水河邊向山頂鋪展延伸,把兩個山丘嚴嚴實實地包裹了起來,層層疊疊,蔚為壯觀。全寨2000多座吊腳樓全部用木材搭建,有一半以上建築年代超過半個世紀,三分之一以上為百年以上的古樓,最老的已有300多年的曆史。

  西江千戶苗寨的吊腳樓多為穿鬥式結構,隨著地形變化順勢而建。吊腳的半邊樓通常建在坡度較大的山坡上,順著坡麵開成上下兩級屋基,分別豎立長短柱子,確保外麵的半邊樓板與裏麵的半邊地板平行,使裏外半邊合二為一,形成半邊著地半邊吊腳的“吊腳樓”。

  吊腳樓一般為三層,基座以青石、卵石壘砌。一樓存放農具,關養牲畜,儲備肥料;二樓住人,設有堂屋、灶房、臥室、客房。堂屋中央擺放一張木製花邊長桌,為迎客宴席之用;三樓為糧倉。居住層有一條類似陽台的長廊,外圍是木欄,設置長凳。長廊視野開闊,采光、通風好,夏天用於乘涼。苗家姑娘經常在這裏挑花刺繡,因此,這個長廊圍欄裏的凳子又叫“美人靠”。

  據建築專家考察,西江苗寨的木質結構建築延續了唐宋以來的風格,90%以上都是采用穿鬥式,其特點是:運用長方形、三角形、菱形等多重結構的組合,構成三維空間的框架體係,用較小的柱子與檁木做成較大的構架,不但用料較少,而且抗風能力較強;房頂全部砌棟、修簷、蓋瓦,工藝十分精美。

  吊腳樓是中華上古居民建築的活化石,在建築學上具有很高的美學價值。這些用立體幾何圖形堆積而成、依靠墨鬥、斧頭、鑿子、鋸子等手工製作的精美建築,及其近乎完美的規劃和布局,讓我們不能不驚歎於苗族人那驚人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以及對於美和自然的深刻感悟。

  在我看來,考察苗寨的吊腳樓似乎可以得出三個基本結論:其一,苗族的祖先都是被迫遷徙,所到之處幾乎都是偏僻山區,木材豐富而其他建築材料比較稀缺。因此,蓋房子多用木材。其二,苗族的祖先屢被追剿,危機四伏,苗民以支係家族聚居,可以共同防範外敵侵擾。苗寨建在山坡峭壁,居高臨下,易守難攻。其三,苗族的祖先被迫遷徙到偏僻山區,山多地少,耕地珍貴,房子建在山坡上可以節約用地,更不會占用耕地。

  據說,苗族是個極其崇拜祖先和樹的民族,甚至把楓樹作為崇拜的圖騰樹,這也許可以作為苗寨的各種建築為什麼幾乎都是木樓的一種注解。

  除了吊腳樓,風雨橋也是西江千戶苗寨很有特色的建築。風雨橋也稱花橋,流行於貴州、廣西、湖南、湖北等地,多建於交通要道的河流上,通常由橋、塔、亭組成,用木料築成,因行人過往能避風雨,因此而名。西江苗寨的風雨橋也都是木質建築,且不用一顆鐵釘,柱梁之間全部以榫卯銜接,斜穿直套,縱橫交錯,結構極為精密。風雨橋的上部一般建兩至三層的塔或亭,每層簷角翹起,雕龍畫鳳,塔亭頂有寶葫蘆、千年鶴等吉祥物。塔亭的簷角及柱梁之間有吊燈,供夜歸的行人照明。橋麵兩旁設置欄杆、長凳,形成長廊式走道,方便行人過往避風遮雨歇腳,也是壯、侗、瑤、苗等民族的迎賓場所。西江苗寨的五座風雨橋,把白水河兩岸的苗寨連成一體。(陳薇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