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亚博ap  > 旅遊梅州 > 旅遊動態
大埔三河“火船屋”裏探尋人文印記
來源:梅州日報  時間:2022-06-14 09:16:31  瀏覽:-
字號:

  在大埔縣三河鎮梓裏村,山清水秀的盆地裏,矗立著兩座極具建築特色的故居“火船屋”——“健廬”和“傑廬”(範漢傑故居)。範漢傑(1896.10.29—1976.1.16),廣東大埔人,國民革命軍陸軍中將,抗日名將。初夏,雖然有點濕熱,但是絲毫沒有降低我們去梓裏村采風的熱情。我們在熱心村民的帶領下,一睹火船屋之風采,了解火船屋背後的故事。

  

古香古色的上火船屋“健廬”。(圖片來源:梅州日報  楊麗君 攝)

  我們先來到位於村西部的“上火船屋”,該屋建在村道旁,坐南朝北,逆水而建。其由早年旅居澳大利亞、印尼的華僑鄧文健於1939年建設完成,屋頂正中心紅底襯托的“健廬”二字,雖曆經風吹日曬依然古樸醒目。

  我們先站在路邊欣賞其整體外觀,再繞著屋子外圍慢慢欣賞一圈。“對稱美”是該廬一大特色。一樓和二樓,正麵左右兩邊各有一個雅致的菱形木格子窗戶;左側牆體上下各七個窗戶;右側牆體上下各五個窗戶。我們驚訝於所有的窗戶的設計布局,定位距離、大小規格幾乎一致,充分體現了建築的穩重規整之要義。

  該廬的“船頭”,由一樓半圓形門廊和二樓半圓形天台組成。二樓天台宛如船長駕駛室,人站在其上,前瞻視野十分開闊,仿若船長指揮火船堅定前行。我想象著當年,屋主一家人在夏夜,在此寬闊天台上,放置一張圓桌、幾把藤椅或一張搖椅,輕搖蒲扇圍坐閑聊,抑或靜坐仰望星空,靜聽稻田蟲唱、池塘蛙鳴,該是何等愜意的事情。

  我們走近半圓形門廊細看,“船頭”的騎樓設計精美絕倫、雕梁畫棟。其以出入木門做正大門,古色古香。一樓連接大門伸出由6根圓形柱子支撐的半圓形騎樓,圓柱上麵均有藍色雲朵形狀的雕塑,雲朵飄飛,讓屋子平添了幾許生動。牆麵兩邊各刻畫一模一樣的八仙過海、仙鶴呈祥等尤有意蘊的彩圖,身形逼真。二層門樓由三個弧形拱頂組成,上塑5個葫蘆,兩邊簷角各有一獅,二樓牆麵兩邊還各雕琢了三個仙童形象,動作生動,憨態可掬。這個中西合璧的樓房樣式,著實華麗獨特。我們邊看邊讚歎建築技藝精湛、設計細節之美。

  恰巧屋內現主人在家,我們經過允許,進入“船”內參觀。但見右邊一排為房間,左邊為通道和樓梯。“船身”兩側左七窗、右五窗,如“艙窗”使室內通風透氣,讓住在“船艙”裏的人感覺非常舒適。廚房和衛生間在“船尾”,平房結構,依轉彎地形而建,恰似船尾在擺動,有活水行船之意。

  屋門前有口池塘,“健廬”臨水而立,如歸家的火船停泊岸邊。如今,屋周邊的田裏,大多種上了蜜柚,掛滿枝頭的柚子已經長到了拳頭大,熱熱鬧鬧地陪伴著“健廬”這個耄耋老人。

  陪同村民介紹說:“鄧文健公是富甲三鄉的實業家,選擇接近水長方形土地建造此屋。它是土木瓦房結構,進深36米,麵寬10米,高兩層共9.5米,建築麵積360平方米。船頭朝內逆水,符合‘逆水藏財’之說。而且也告誡子孫後代,逆水行舟,不進則退,鼓勵後輩須奮勇前進自強不息。”我們聽後恍然大悟,原來鄧公當年用意深遠啊。

  看完了上火船屋“健廬”,我們乘興來到下火船屋“傑廬”。它與“健廬”剛好相反,在村東部,坐北朝南,順水而建。它也是土木瓦房結構,進深31米,麵寬11.9米,高兩層共11.8米,建築麵積368平方米,建於1943年。

  對比靈巧洋氣的“健廬”,個人覺得“傑廬”的建築細節之美稍遜,但是其“船頭”用磚混結構裝飾為牌坊式門樓,分別由四根粗壯的豎磚柱支撐,與兩根橫磚柱作拱梁形成“井”字形結構,牢牢支撐起上下兩層。屋頂正中間的最高點上,雕刻著一個巨大的紅色的“五角星”,還有一些紅色標語,顯得莊嚴大氣。

  “船頭”中間,上下兩層各開一個弧形大門,兩側各一小拱門。不過後人把兩側小拱門用黃泥灰封死了,改建成了兩個小房間,這多少影響了“傑廬”的整體美感。據說,早年,東麵騎樓門口還有500多平方米的鵝卵石砌門坪,由0.5米高護牆圍著,與南大門門坪及西麵草坪連成一片,形成約1500多平方米的廣場,狀如巨大的“甲板”。聽了這個介紹後,我們感歎:“威震八方的抗日名將範漢傑將軍,果然名不虛傳,就連他的居所,也看上去有將軍戰船那樣威風凜凜、勇往直前的強大氣勢。”

  “傑廬”屋內設置亦像船艙,有前、中、後三廳,前、中兩個大廳內設樓梯,中間過道,兩邊房間,後廳通“船尾”廚房。樓台西麵有一排幾十米長的木陽台,連通“船頭”和“船尾”,恰似“船舷”。“船尾”有十多米道路連接新街店鋪,形如輪船拖駁。現在該廬周邊已被填平,不複當年稻田環繞模樣。我們遙想當年稻花飄香季節,稻浪如波濤般搖曳,此屋就像戰船一樣行駛在波濤之上。

  名人故居是往昔歲月的沉澱,也是探討曆史和心路曆程的一個地方。參觀完兩座火船屋,我腦子裏浮現出一幅清晰的畫麵:一條碧綠的溪流從村中間蜿蜒穿過,兩座“火船”相向而行,宛如“雙船競渡”,相映成趣。它們曆經八九十年的風雨洗禮,雖已斑駁,但撐起了梓裏村厚重的人文底蘊,涵養了崇文重教的村風民風。(楊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