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是客家人的聚集地,文化底蘊深厚,人才輩出,除了有許多人們耳熟能詳的著名景點外,還有許多名人的故居(舊居),比如:葉劍英元帥、抗日名將羅卓英、革命誌士羅屏漢、熊銳、愛國實業家張榕軒……近年來,我市各縣(市、區)充分挖掘名人資源,活化利用名人故居(舊居),打造精品旅遊線路,促進文化旅遊深度融合。每處名人故居(舊居),不僅具有梅州特色的客家建築風格,而且承載著一段段厚重的人文曆史故事。
興寧
羅屏漢故居
清明節前夕,我懷著無比崇敬的心情,再次驅車前往革命老區興寧市大坪鎮屏漢村,參觀羅屏漢故居。
從興寧城區出發,驅車沿著蜿蜒曲折的339省道一路北上,順著公路旁邊“羅屏漢故居”的路牌指引,我來到了羅屏漢紀念廣場。廣場正中有一棵高大的小葉榕,在春雨的滋潤下,蒼翠欲滴,生機盎然。相傳,這棵大榕樹為羅屏漢在村裏教書時所種。百年風雨洗禮未改古樹風骨,雖難掩歲月痕跡,卻依然枝繁葉茂,煥發出勃勃生機。
榕樹旁邊一條小道直通羅屏漢故居。這座古色古香的祖屋始建於清朝,原叫“久安圍”,為兩堂一橫杠的兩層建築。2017年,當地政府啟動故居重修工程,第二年即向公眾開放。修繕一新的羅屏漢故居外觀呈朱紅色,顯得莊重典雅。這裏同時還是廣東省紅色革命遺址、蘇區精神廣東研究中心研學基地、梅州市中共黨史學習教育基地和興寧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是一個集紀念、教育和旅遊於一體的紅色景區。
踏進故居大門,上廳正中一座羅屏漢、張瑾瑜夫婦的塑像赫然呈現在我的眼前,塑像背後十麵鮮紅的黨旗分列左右,顯得莊嚴肅穆。展廳分四個部分,全麵介紹了羅屏漢從思想啟蒙、投身革命到領導農運、創建蘇區,繼而履職會昌、守衛粵贛到與張瑾瑜結為革命伴侶,直至壯烈犧牲的過程,再現了羅屏漢、張瑾瑜夫婦光輝燦爛、可歌可泣的一生。
可是,我發現展廳裏隻展出了一張羅屏漢的照片。羅屏漢紀念館怎麼隻有一張羅屏漢的照片呢?帶著這個疑問,我走訪了羅屏漢堂侄羅齊華老人。盡管老先生已經81歲高齡了,但談起他叔叔羅屏漢的故事卻如數家珍,滔滔不絕。他說,羅屏漢常年參加黨的地下活動,很少公開露麵。他隻留下了一張中學畢業照,就是展廳的那一張。據說,羅屏漢母親把照片用草紙包好,塞進廚房的磚縫裏,才躲過敵人三番五次的搜查,使這張照片留存下來。
據興寧縣誌記載,羅屏漢,1907年生,1926年參加革命。1934年,羅屏漢任遊擊縱隊司令員,留守閩粵贛邊區開展遊擊戰爭,掩護中央紅軍主力轉移。在一次突圍戰鬥中,羅屏漢終因寡不敵眾被困包圍,最後飲彈自盡,犧牲時年僅28歲。
故居二樓是“信仰的力量”專題展覽,以追求真理、堅定信念、嚴守黨紀、勤政為民、修身齊家等五個展廳,展示了《共產黨宣言》《新青年》雜誌等珍貴曆史文物100多件,全麵詮釋了以李大釗、毛澤東、周恩來、任弼時、朱德、鄧小平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永不磨滅的家國情懷。
在故居前方,一條正在修建的“屏漢大道”已初具雛形,道路兩旁的綠化工程也正在有序推進。回看故居祖屋,曆經百年滄桑仍然風華正茂;旁邊的大榕樹枝繁葉茂、獨占一春。正是:“故居百年育忠魂,古樹華蓋庇後人。”(周益中)
羅卓英故居
大埔
位於廣東省大埔縣湖寮鎮嶺下村村頭的“江東小築”係抗日名將、民國廣東省主席、虎山中學創建者羅卓英的故居。這座典型的客家民居圍龍屋進深34.2米,麵寬41米,建築麵積1091平方米。“江東小築”屬外門樓屋名,外大門坐北朝南。主建築“曉亭公祠”,背山麵水、坐東向西,正麵梅潭河湖光山色、風景秀麗;道旁樹蔭遮陽、涼爽清心;附近藍瓦房舍、農家院落,星羅棋布,古色古香。
羅卓英的故居“江東小築”(圖片來源:梅州日報 林翔 攝)
“江東小築”屬磚土木結構,為上下二堂,中橫屋亦有內外天井。其規模宏大,氣勢磅礴;布局妥恰,左對稱右對齊;主次明朗,前低後高;鱗次櫛比,錯落有序。沿著起伏彎繞寬闊路麵來到門前,但見四周野花爛漫,蜂飛蝶舞,處處彌漫沁人心脾的草木與泥土芬芳,讓人陶醉“天然氧吧”間……屋內雕梁畫棟,抬梁鬥拱均雕飾獅、龍、鳥、花等各式圖案,內飾精致巧究,工藝精湛。天麵屋脊中央與兩端用沙灰雕塑有錦鯉含草,鯉尾高翹狀,活靈活現,栩栩如生,甚是美觀宜人。大門兩側壁畫彩繪頗豐,匠心獨運,典雅古樸。
整個大院古樸幽遠,結構縱橫交錯。漫步長廊上,親手觸摸門樓欄杆、古舊窗欞,踏上鋪滿鵝卵石的內室方廳,仔細觀察一磚一瓦,遊客便將“江東小築”獨特的構造、濃鬱的客家文化氛圍深深諳熟心中……淺淺石階順勢伸延,耕耙、鋤頭、犁鏵、畚箕倚著牆角,令人不由憶起耕耬鋤刨的往昔歲月。從那略顯斑駁的門窗、立柱上,仿佛瞥見當年一代儒將羅卓英將軍依窗苦讀、憑欄謀業的身影,讀懂了梅州人傳承千年的耕讀文化。
光陰荏苒,“江東小築”曆經風雨侵襲,以其濃濃客韻鄉愁迎來一批批過往遊人,讓每一位踏入門檻的後來者領略其獨特魅力。 (劉達標)
古大存故居
五華
五華縣梅林鎮紅色資源豐富,紅色文化濃重,這裏有一大批革命遺址,承載著厚重的革命曆史,而古大存故居就是該鎮主要的紅色文化基地。
周末,我隨紅色文化采風團到梅林,從五華縣城出發,約一個小時的車程,即到達古大存故居,門前數棵參天古樹,像哨兵一樣矗立著。
古大存故居位於梅林鎮優河村優行徑,建於清嘉慶年間,由古姓二十七世延柄公所建。原名“金山翠秀”,坐北向南,原為三棟二橫灰砂牆,木桁桷懸山瓦頂建築,正屋21間,左橫屋13間,右橫屋24間,總建築麵積約800平方米。古大存住左橫屋,麵積約222平方米。故居曾被敵人燒過3次,至今仍留斷壁殘垣。左橫屋部分經政府多次撥款維修。
遊客參觀古大存故居(圖片來源:梅州日報 湯權 攝)
走進古大存故居,首先向古大存漢白玉石雕像深鞠三躬,表達對共產主義先驅者的崇高敬意。隨後原梅林鎮黨委古副書記介紹了古大存革命的一生和革命遺址的建設情況,接著在講解員的引領下,依次參觀中心展廳的古大存漢白玉雕像、古大存革命活動示意圖、古大存革命曆程、一門忠烈簡介和其他展廳展出的古大存在青少年時期、第一、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抗日戰爭時期、解放戰爭時期、社會主義革命與建設時期從事革命工作的實物和照片。
古大存(1897—1966),1924年在廣州加入中國共產黨,早年在家鄉組織農民運動,創建了八鄉山革命根據地。抗日戰爭至解放戰爭時期,任延安中央黨校一部主任、中共晉察冀黨校校長、東北行政區交通部部長。新中國成立後任亚搏app下载安装 副主席、中共廣東省委書記處書記、廣東省副省長、廣東省政協副主席等職。他家裏有10人為革命獻出了寶貴的生命,其中有妻子徐妙嬌、弟弟古永缽及侄兒、侄媳,被群眾譽為“一門忠烈”。故居於1984年10月定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14年定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21年6月定為梅州市黨史學習教育實踐基地。
古大存故居樸素無華,但故居展廳內的一張張老照片,一張張信箋,一個個老物件,讓人深深地感受到古大存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長期堅持武裝鬥爭,對黨無限忠誠的奉獻精神。(湯權)
張榕軒紀念館
梅縣
鬆口是千年古鎮,也是華僑之鄉,人傑地靈,自古以來,湧現出不少仁人誌士、愛國僑胞。比如清末時期,祖籍鬆口南下村的張榕軒是著名華僑實業家、印尼僑領、潮汕鐵路的創始人。年輕時,為了養家糊口,張榕軒遠渡重洋,到印度尼西亞謀生。在蘇門答臘棉蘭墾殖橡膠、種植咖啡、茶葉、椰子等等,隨著產業的不斷擴大,資金也日漸豐厚,繼而開辦了萬永昌百貨等實業,張榕軒成了華僑實業家。他始終心係祖國,魂牽家鄉,積極參與公益事業的建設,通過創辦學校、開設銀行等方式來報效祖國人民,率先創建了中國第一條民營鐵路——潮汕鐵路。再後來,又與張弼士一起開辦了廣福、裕昌兩家遠洋輪船公司,為商貿運輸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日前,我們來到張榕軒紀念館(當地人習慣稱它為大張屋),是2013年張榕軒的後輩按照“修舊如舊”的原則出資修繕的,取名為張榕軒紀念館,於2018年3月18日正式對外開放。
大張屋建於清宣統時期,是一座三堂四橫一圍龍一雜房的客家民居。裏麵有 84個房間、21個客廳、10個天井;加上屋門口的花園、門坪,總麵積近6000平方米。室內有石灣陶、雕刻、灰塑、繪畫、壁畫等多種藝術元素,濃鬱的文藝氣息,為老屋添光增色,讓穿堂過巷的遊客情不自禁放慢腳步細細欣賞。
據悉,大張屋在1970年至1976年間,曾經被作為南下村中學的校址,當時,兩旁的橫屋為課室,花台處的房間則安排給教職工做宿舍,廳堂便是學校的禮堂,紀念館由6個展區組成,遊客可以通過一幅幅珍貴的曆史留影進一步了解張榕軒一生的傳奇人生。可以說,張榕軒紀念館為鬆口古鎮又添了一處展現曆史風華和人文精神的勝地。(陳華)
梅江區
熊銳故居
四月裏,溫暖明媚的陽光,和煦地灑落在位於梅江區三角鎮新塘村的熊銳故居上。白牆灰瓦的百年老屋見證了悠悠紅色歲月,成為一座兼具客家民居和紅色展館兩大特色的曆史地標。
熊銳故居又喚熊氏“朝錫公祠”,距今已逾300年曆史,由熊氏十世祖朝錫公從大壢村熊屋遷此開基。故居為夯築土木磚石結構的灰瓦麵平房,坐南向北的清代客家民居,正屋上堂右側第二間為熊銳在家學習起居的房屋。當地以中山大學東遷梅州為主線,對熊銳故居重點保護修繕和活化利用,取得良好成效。這是一棟古老樸素而幹淨整潔的客家傳統院子,如今,每天都有許多人慕名而來,站在熊銳曾生活過的地方,重踏紅色足跡,聆聽紅色故事。因為一直敬慕熊銳的剛直不阿,在庭院中央凝眸他的雕像,我們不禁肅然起敬。故居的整個院落寬敞明亮,周圍綠樹成蔭,鳥語花香。繼續前行,移步換景,在熊銳生平事跡展陳館內,瞻仰了先驅生前留下的大量珍貴實物和文史資料及照片,傾聽了解他的生平及獻身革命事業的感人事跡,生動直觀地感悟其不懼犧牲的革命品質和忠誠擔當的堅強意誌。
古色古香的熊銳故居(圖片來源:梅州日報 鍾小豐 攝)
熊銳雕像(圖片來源:梅州日報)
熊銳係梅江區人,是中國近代革命烈士、中山大學籌建者之一,也是“旅歐中國少年共產黨”創建者之一,是曆史上首位犧牲的在冊梅州籍中共黨員,犧牲前最高職務為中共廣東(兩廣)區委委員。熊銳自小聰穎好學,謙虛勤奮,10歲即能寫出千餘字的好文。他年少誌高,曾留學德法,滿腔熱血投身革命,與周恩來並肩戰鬥,筆耕不倦,研播馬克思主義,求索革命道路。1926年7月,國立廣東大學改名國立中山大學,熊銳成為籌備委員會委員。經何香凝提議,時任校長戴季陶聘請熊銳擔任廣東省立中山中學(中大附中)校長。熊銳參與了中山大學的籌建,使華南教育的“火種”在梅州脈脈相續,他出謀出力,功不可沒,不單展現了梅州人崇文重教的優秀傳統,更顯示了梅州與華南教育有著濃得化不開的血脈之源。(昆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