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亚博ap  > 旅遊梅州 > 旅遊動態
探訪先賢故居 感受家國情懷
來源:梅州日報  時間:2022-04-12 09:26:00  瀏覽:-
字號:

  胡適門生、中國現代曆史上產生過重要影響的刊物《獨立評論》的經理人黎昔非故居位於興寧市羅崗鎮富強村鴨池塘。

位於興寧市羅崗鎮富強村的黎昔非故居。(圖片來源:梅州日報  黃錫章 攝)

  這是一座有著120年曆史,坐北朝南,典型的客家四角樓建築,二堂二橫,共有20多間房屋。此建築又有別於其他的四角樓,正屋上下祖堂間的天井較寬闊,上堂兩側是東西兩個廂房,廂房內各有一個精致的天井。東西橫屋與正屋間還各有一個大天井,井沿全部采用花崗岩條石壓邊,井底為青磚鋪就,給人一種古樸莊重之感。整座建築采光較好,排水順暢合理。大門和兩個小門門框是花崗石質地,大小三扇外門還有防盜反鎖裝置。大門上方是黎昔非先生親筆題“丕顯圍”三個雄渾厚重的大字,兩旁楹聯“丕承武烈,顯耀文光”由黎昔非撰寫。簡樸而清貧的故居,一切都洋溢著濃鬱的客家氣息。門前有一禾坪,禾坪外沿是一棵有著百年樹齡的杮子樹,據說是當年昔非先生與其兄長共同栽下的,至今仍生機勃勃,枝葉扶疏。春天,杮子樹長出了嫩綠的葉子,開滿黃色的小花,引來蜂飛蝶舞。杮子樹下邊是一口寬大的魚塘,杮子樹倒映在水中,一群鴨子在水中嬉戲,時常劃破水中倒影的靜謐。盡管家境並不富裕,但黎昔非在這裏度過了快樂的童年時光。

  黎昔非,1902年生,自幼資質聰慧,勤奮好學。1922年春,就讀省立梅州中學。1930年7月,與吳晗、羅爾綱、傅斯年等畢業於上海中國公學大學部文史係。在胡適的指導下,黎昔非於1931年春考取了北京大學國學研究所研究生。1932年5月起,在胡適推薦和同學吳晗的斡旋下,出掌20世紀30年代有影響力的雜誌《獨立評論》經理人,負責撰稿、編輯、發行等工作。《獨立評論》是一家時事政論刊物, 其社會影響主要是對政治實體的影響,一方麵為阻止宋哲元完全投靠日本人盡力,另一方麵通過“民主與獨裁”的爭論,對當時南京國民政府的執政理念起一定的影響。 “七七”事變後,《獨立評論》停刊,黎昔非回到家鄉從事教育工作。1944年,經聞一多先生介紹,到昆明中國醫藥研究所史地部任助理研究員。一年後,回到興寧老家,並一直在老家中學任教。

  黎昔非先生一生獻身教育,桃李滿天下,高風亮節不愧後人之師。他學識淵博,朋友廣泛,積善餘慶,丕顯家園。其崇高的品德和淵博的學識,深深地影響和教育了他的子女,因而其子女在不同的崗位上成為棟梁之材。其子黎導是著名翻譯家、英語教育家、英國文學家,曾擔任廣州外語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副院長,譯著甚豐;黎虎是著名曆史學家,北京師範大學博士生導師,著作等身。黎導、黎虎兄弟兩人同享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他們的事跡被同時刊載於《中華人民共和國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學者、技術人員名錄》的同一頁中,堪稱一段學林佳話。(黃錫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