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著天氣晴好,我決定來一場說走就走的短途遊,於是約上幾位好友到南磜鎮石寨村遊玩,不負美好春光。
從蕉嶺縣城出發,驅車到距離34公裏的南磜鎮石寨村。行程中卻有著旖旎的風光,富有層次感的風景像一幅畫卷,沿途層巒疊嶂、茂林修竹,穿梭在青山綠水間的我們心情也隨之激動了起來。
石寨村全貌(圖片來源:梅州日報 梁偉龍 攝)
大約45分鍾的車程,便到達古老村莊——南磜鎮石寨村。石寨古村落依偎在群山山腳下,依山傍水,山環水繞,環境優美,空氣清新,一派田園風光。這裏民風淳樸,和睦相處,人文氣息濃鬱,田園風光優美。進入村中,看到新舊民居圍屋錯落有致,巷道縱橫交錯,且巷道之間相互連通,像個迷宮。一條寬約20米的石寨河將村莊和群山環繞起來,滋潤和澆灌著這片沃土。這個具有五百多年曆史的村落是客家文化的傳承地,至今這裏還延續著客家人傳統的農耕文化,獨特的土樓建築也在這裏得到了很好的保持。“野芳幽香,佳木繁蔭”的景象躍然眼前,遠遠望去,村落在群山掩映之中格外顯眼,雲煙在山頂上飄浮而過,山、水、人這些元素交融在一起。
沿村道來到了枝繁葉茂的古榕樹下,榕樹的樹幹粗壯,樹冠就像是一把巨傘,延伸向周圍。它像一位安詳、優雅的老人,守護著這個古村落,蒼蒼古榕、清清河水成了這裏的獨特風情。當地人管它叫迎客榕,據載,1928年朱德率領紅四軍進入廣東作戰,曾經在石寨村的這棵迎客榕下進行過休整,朱德向石寨村民宣講了黨的偉大思想,所以,石寨村是一個有著紅色印跡的地方。
繼續前行,經過長長的巷子後,就到了有著460年曆史的土樓。史載,土樓最早建於明代嘉靖時期,是用泥土、沙灰等材料建成的,屬於土木結構的建築。這裏的土樓分為兩種,一種是舊土樓稱“方樓”,另一種是新土樓稱為“樹德樓”。
堅實的房基,厚重的大門,高聳的牆體,寬大的屋簷,牌匾上的字體遒勁有力,門楣石雕栩栩如生。仔細參觀了土樓後,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能夠在幾百年的時間裏,經曆風雨屹立不倒,不免讓人歎為觀止。站在土樓前,我的腦海中浮現出了當年這裏的繁華畫麵。
接下來就要去另一個比較知名的景點——青雲古塔了。去古塔的路要先後經過石橋和沿山路。石橋是傳統的拱橋,石橋下麵有條彎彎的小河,河水清清,靜靜地流淌著,讓我們體會到了“小橋流水人家”的意境。
通過石橋後,一條小徑躍然眼前,讓人感覺到這裏的時光是慵懶的,青石板路麵,泛著悠悠的光,時間仿佛在這裏靜止了,台階的石頭磨得非常光滑,可見年代較為久遠,經曆了歲月的洗禮。當年朱德率領紅四軍在這條3公裏長的石砌古道上經過並露宿此地。當石寨村群眾得知朱德的部隊來到本地時,就拿出在山上采摘的紅菇菌加小米熬成紅色的粥,讓朱德和戰士們充饑。後來,石寨的紅菇粥被當地人親切地稱為“紅軍粥”,這條3公裏長的石砌古道也親切地稱為“紅軍路”。這條路雖然不長,但是卻見證了那段崢嶸歲月,凝聚了紅色精神。
拾級而上,就見到了石寨村的青雲古塔。它建於清嘉慶年間,塔呈平麵八角形,仿七層樓閣磚式塔結構,高20多米,塔頂有寶葫蘆狀的塔刹,整個塔無屋簷,塔身不見分層痕跡,遠遠望去,青雲直上,直衝雲霄,所以叫作青雲塔。塔身看上去已經有些脫落,但整體結構還算完好,仿佛能夠從中觸摸到曆史的脈搏。
遊覽完南磜鎮石寨古村後,感觸頗多,這裏不但有美景、有人文,當地還將結合紅色資源,響應鄉村振興的號召開發了特色鄉村遊線路,讓我們感受到了這個村落的恬靜、和諧和活力。(徐亦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