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市堅持革命曆史文化資源有效保護和合理開發兩手抓,大力發展紅色旅遊,推動紅色景區提質升級,紅色旅遊成為梅州旅遊業的主打品牌之一,年接待遊客人數持續增長。豐順縣龍崗鎮馬圖村充分挖掘生態資源優勢和紅色文化元素,打造特色鮮明的“紅色遺址+紅軍茶+生態遊”融合發展模式,實現了紅色文化傳承和旅遊經濟增長“雙豐收”,取得良好的社會效益。
雨後的馬圖村掩映在雲霧繚繞的青山綠樹之中,靜謐而祥和。近日,記者來到馬圖村參觀了得震樓、八士廬、紅四軍進駐馬圖紀念亭、文祠學校等遺址,穿過曆史的雲煙,一部雄壯激昂的英雄史詩展現在眼前。
遊客在馬圖村參觀紅色遺址。(圖片來源:梅州日報 李萬宅 攝)
據史料記載,1929年10月,紅四軍挺進東江期間,軍長朱德、政治部主任陳毅、參謀長朱雲卿曾率領三個縱隊進駐馬圖村休整三天兩夜,留下革命足跡,點燃革命火種。紅四軍到達馬圖村後,朱德入住見龍居(紅四軍軍部),政治部設在燕翼居。1929年10月30日,朱德在馬圖村荷樹凹文祠學校召開各縱隊司令員、參謀長及特委、縣委等地方負責同誌參加的軍事會議,號召東江的同誌艱苦奮鬥,爭取擴大紅軍隊伍,鞏固蘇維埃政權,擴大革命根據地。在德震樓紀念館,一篇篇文字記載,一幅幅史實照片,一件件珍貴的曆史文物無聲地訴說著那段可歌可泣的光輝曆史,讓記者切身感受到了革命先輩不屈的民族精神和高尚的愛國情懷。
據介紹,1929年,朱德率領紅軍進駐馬圖村時,看到當地百姓生活艱苦,便將一大袋從閩西帶來準備運到井岡山的茶種留下來,送給當地茶農,茶農種下茶種,培育出來的茶,後人稱“紅軍茶”。“手工製茶,炒鍋溫度的高低、炒製時間的長短都是憑經驗完成,這關係到茶葉的口感和香氣。”當地茶農何火球介紹說,何火球出生在茶葉世家,從小以茶為伴,從學習製茶到創辦了一家集茶葉種植、生產、加工和銷售於一體的綜合性企業。
何火球在炒茶青。(圖片來源:梅州日報 張佳勝 攝)
2000年,何火球從江西省運回50萬株茶苗種植,帶領全村200多戶村民把荒山變成茶山,鋪就了一條致富路。據悉,馬圖村全村擁有茶園1.2萬畝,年產茶葉48萬斤,年產值超七千萬元。而何火球、何運新父子還是梅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第二代和第三代馬圖茶傳承人,馬圖茶製作工藝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發展茶葉種植產業,打造“紅色遺址+紅軍茶+生態遊”融合模式,紅色土地實現綠色發展。這幾年,馬圖村因地製宜,按照“一村一品”和農、旅、文融合發展的工作思路,大力發展茶葉產業,並在茶園種植櫻花、桃花、李花等景觀花木,修建步行道等旅遊基礎設施,把茶葉產業基地當作農業觀光園來建設。
“在這裏,可以一邊感受大自然的氣息,一邊領略茶園風情,使遊客流連忘返。” 慕名前來的揭陽市民陳先生說,半天的旅程讓陳先生一家興奮不已。“站在高處遠眺,茶樹一行行、一列列,滿坡茶樹連綿起伏,猶如一條條飄飛的碧綠綢帶,跟人間仙境一般,實在太美了!”三月的馬圖村,漫山遍野的茶樹正鬱鬱蔥蔥地生長著,它們整齊成片地排列著,遠看仿佛是飄舞在遼闊山地間的一縷縷新上色的綠色絲綢。
龍崗鎮馬圖村全景。 (圖片來源:梅州日報 王柏人 攝)
目前,正是出遊好時節,每到周末,馬圖村就會迎來眾多遊客,逛紅色遺址、品嚐香茗、吃農家飯……遊客還可以到茶園體驗采摘茶葉、觀摩製茶工藝,品嚐“紅軍茶”等。(記者李萬宅 通訊員張佳勝 馮錦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