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亚博ap  > 旅遊梅州 > 旅遊動態
竹鄉行
來源:梅州日報  時間:2021-11-16 09:40:49  瀏覽:-
字號:

2.jpg

(圖片來源:梅州日報)

  初夏,與友人乘車到韓江之畔黃金竹鄉走一趟。產溪兩岸“砍不盡的黃金竹”,綿延十幾裏竹海一片翠綠,在悶熱的夏風吹拂下,竹子枝頭彎著腰,頻頻向人們點頭示意,歡迎遊客的到來。

  我們沿產溪順流而下,在產溪上遊的龍鯨河,十幾年前利用水源與地勢落差開發水上漂流項目,數十人在此就業,餐飲生意熱鬧了起來,山區土特產銷路擴大,帶旺了當地經濟。

  在產溪中遊,人們利用豐富的水力資源,建起幾座梯級電站。電站水壩上遊形成幾裏長的山塘,偶有水鳥在山塘邊啄食,竹林裏鳥兒在對歌。竹頭陰涼處,有幾位垂釣爰好者蹲在那裏,聚精會神地等待魚兒上鉤。

  原來產溪漲大水形成的沙丘,築水壩後變成了小島,島上種有不少桃樹,人們便叫它桃花島。從公路旁竹林下去,走過搖搖晃晃的人造浮橋才能到達。

  走在竹鄉雙車道水泥路麵上紮實又穩妥。圩鎮周邊道路已鋪上柏油,農村早幾年已實現了“村村通硬底化公路”,國道G235線貫穿鎮境南北,黃金大橋橫臥產溪,新建水麵橋加高加寬,不再貼“水麵”了,新規劃的梅潮高速、大豐華高速經過小鎮,屆時,交通將更加便捷。路通財通,修繕一新的四點金、下山虎客家民居舊貌換新顏,洋房別墅點綴在農村鄉間亮眼奪目。

  走著,走著,我們來到了臨近黃金圩的清溪村。隻見四周綠竹蒼翠,一座依山傍水,三堂二橫古色古香的客家祠堂“紹陽書室”就在眼前。這是南宋理學家朱熹第11世孫豐山萬五朱公,為避戰亂,於宋末元初在此創建。走進“紹陽書室”,幾百年風雨侵蝕使祠堂留下歲月年輪。祠堂內牆上掛有《朱子家訓》《朱子格言》等條幅。700年來,朱熹後裔謹記《朱子家訓》,崇文尚德,傳播朱子文化,朗朗書聲餘音繞梁。至今,仍不定期舉辦讀書會、詩歌朗誦會,書香四溢,成為新時代農村文化宣傳陣地,不愧是客家人崇文重教的活標本。

  曆史上黃金下三鄉都是水澇低窪地,種植水稻往往兩造一收,但卻是適合種植竹子的地方,三年即可砍,五年即成林。穿行於十幾裏難見天日的竹海,陽光透過密集竹葉的空隙,一束束光線照射在潮濕的竹林小徑,行走其間靜謐無聲,隻有那風吹竹林沙沙沙的聲響。

  賣竹子和竹製品成為村民收入的主要來源,村民砍伐竹子紮成竹排,沿著產溪順流漂到留隍、潮州、汕頭,放排阿哥站在竹排上也會唱一唱“小小竹排江中遊……”。辛苦的是冬季水淺沙灘多,放排阿哥隻有跳進水裏疏通河道,推送竹排下溯,腳凍得青一塊紫一塊,隻得呷口米酒暖暖身,長此以往練就會喝酒的本事。

  而今,竹鄉屋前廳堂裏堆滿竹製品的情景已遠去,農村裏偶有老篾匠仍在重複著幾十年的手藝,唯恐哪一天就會失傳。那籮籮筐筐曾經裝滿鄉愁,填滿故事。(文:徐尖兵 圖:朱紫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