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前輩胡一聲的舊居(圖片來源:梅州日報)
“七一”期間,與朋友相約暢遊梅縣區梅南鎮“紹安廬”。那天一早驅車進入梅南鎮,順著羅田上村村道行駛,在村道下坡的不遠處,在紅旗簇擁下的一座客家傳統風格老屋格外顯眼,這時我們的心潮就開始澎湃起來,一看便知我們的目的地到了,映入眼簾的就是古民居“紹安廬”,是革命前輩胡一聲的舊居。
“紹安廬”坐北向南,屋前有一口池塘,兩堂兩橫布局,木樑構架,三合土夯築牆體,杉木瓦麵。進入裏屋,屋內雕龍畫鳳,裝飾精美考究,雖然經曆了一個多世紀的歲月打磨,但至今仍保存著各式各樣的雕刻彩繪藝術品,可以說栩栩如生,如八仙過海、鬆鶴延年、簷梁神獸等等,還保留有各式各樣的百年古凳,這些物品已有一定的曆史價值和研究價值。據了解,紹安廬這座清末民初的典型古建築,今年5月已申報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清末年間,朝廷腐敗,民不聊生,我太公23歲那年,因生活所逼,隻身離鄉背井,漂洋過海到南非伊麗莎白港謀生,他艱苦打拚,從搬運跑腿做起,到擺地攤走單幫,到租店做生意,然後做小百貨到經營綜合百貨,經曆了無數辛酸。但他聰明能幹,洞察商機,有善心、有愛心,人緣又好,且誠信經商,生意越做越大,成為當地一大富豪。”胡伯說。
“我太公49歲那年,不幸患上沉痾,從此一病不起,臨終囑咐其19歲的兒子即是我祖父胡秀文,他死後,把部分財產帶回家鄉去,要做好兩件事,一是建造紹安廬,二是扶貧濟困做善事。”胡伯接著說。於是,胡秀文遵照父親的遺囑,回到家鄉並於1905年開始建造紹安廬,當時耗資四萬餘銀元,曆時10多年終於建成了現在的紹安廬。“我祖父本也是窮苦人出身,深深了解當時社會底層人士的痛苦,他熱心幫助窮人。他給家人立下規矩,凡有窮人來討食,每人一次給一塊銀元;如遇上吃飯時間,要好好地請他們吃飯。祖父在興寧開辦‘元利布行’,賺來的錢大部分都用在興寧做扶貧濟困之事,深得社會讚譽,大家尊稱他為‘胡大善人’呢!” 據胡伯說,1928年國民黨派兵來捉拿胡秀文的義子胡一聲,並要罰胡秀文捉拿費一千塊銀元。由於胡一聲預先得知消息後藏了起來,沒有被抓到,國民黨兵便要放火燒紹安廬,此時一士兵搜到了一張“元利布行”的名片,交給帶兵的軍官(據說是興寧人),軍官一看,馬上阻止了士兵燒屋,說這是胡大善人的家,稱胡大善人扶貧濟困,造福社會,我們不能恩將仇報,他的屋不能燒。於是,紹安廬就此逃過了一劫。1914年,愛國義士古直從香港回到家鄉,積極發展家鄉的教育事業,組織成立龍文鄉教育會,聘請胡秀文為會長。胡秀文一生熱心公益事業,古直開辦龍文公學,胡秀文捐五百塊銀元作辦校經費,龍文公學成功辦學後他又每年捐獻給學校兩百塊銀元作為獎學助困經費,由此深得社會稱頌。他的大善大愛好傳統一代一代在傳承著,也孕育了許多優秀人才,現有後裔約200人,分布在世界各地,其中有企業家、公務員、教師、行業技師以及醫學博士、教授等,他們在不同的國度、不同的崗位上,始終牢記祖宗“大善大愛”的遺訓,堅持樂善好施、造福社會。所以說“大善大愛”一直是紹安廬的傳統家風。
參觀了紹安廬“胡一聲陳列館”後,我們覺得家族紅色文化是這裏的一大特色。陳列館將客家民居風格與胡一聲生平事跡相結合,由一個序廳、三部分陳列展廳、一個故事牆、一個詩詞牆組成,展示了胡一聲少年成長、投身革命、開創有“粵東井岡山”之稱的九龍嶂革命根據地,為革命立下汗馬功勞的許多可歌可泣的事跡,還展出了胡一聲聽從黨的指派到南洋開展革命鬥爭並創辦加影華僑中學,把加影華僑中學辦成“海外小延安”,為國內輸送了大批革命人才,由此得到毛主席的讚許並親自為“加影華僑中學”校牌題字的紅色故事。據介紹,解放後,胡一聲不忘初心,繼續為新中國的建設而努力。
紹安廬是胡一聲的舊居,1905年,胡一聲出生剛滿月,其母親就把他抱給紹安廬屋主胡秀文做義子,其時,胡秀文剛從南非回來,屬梅縣首富,胡秀文待他如同己出,十分關心他的生活和成長。他對胡一聲的革命思想和行動相當支持。同時,胡一聲的革命鬥爭精神也影響帶動了整個家庭,因而出現了許多紅色小故事,如1927年冬,紹安廬建立紅色地下交通站,為九龍嶂傳送消息;1929年初冬,屋主胡秀文護送銀元上井岡山,途中遇險,同敵人英勇搏鬥,僥幸存活;1942年,胡一聲護送鄒韜奮來梅避難,途中夜宿紹安廬;屋主長孫胡鈞元,追隨叔父胡一聲幹革命等,可以說紹安廬有著很多的紅色故事。作為紹安廬,是一處具有代表性的紅色教育點,是紀念革命先輩、傳承紅色基因、弘揚蘇區精神和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的好地方。
從“紹安廬”出來,我思緒萬千,既為胡秀文的大善大愛所感動,也為胡一聲的革命精神所折服。“紹安廬”集古民居文化、大善大愛傳統文化和家族紅色文化於一身,文化底蘊極為深厚,內容豐富,意義非凡,我們認為還可以進一步挖掘和打造該處的紅色元素,全麵提升它的文化品位,彰顯它的曆史價值。如可以結合“胡一聲陳列館”和“胡一聲紀念廣場”的紅色因素,把它建成黨員教育基地、紅色基因傳承基地和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活動基地,以及結合當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中國傳統古村落傳承保護,進一步利用該村各種資源,如文化名人李金發故居、村中百畝荷塘、環山金柚基地及神話故事中的“阿鋸壢”實地等等,打造一個集鄉村旅遊和紅色旅遊於一體的亮點工程。對於這個極具底蘊和價值的“紹安廬”,我想,我們一定能夠看到它大放異彩,一定會有更多的人領略到它存在的意義和作用!(溫錫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