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亚博ap  > 旅遊梅州 > 旅遊動態
百侯味道
來源:梅州日報  時間:2021-04-27 10:09:00  瀏覽:-
字號:

res01_attpic_brief.jpg

res04_attpic_brief.jpg

res07_attpic_brief.jpg

  (以上圖片來源:梅州日報)

  我幾乎每個周末都回百侯老家去,以前,小侄子還“留守”在老家讀小學時,我回到家與老父親一起喝幾杯茶,聊聊天後,就會帶上小侄子出戶外去遊覽古屋民居和山水田園。那些日子總是令人懷念,而且懷念起來,心頭似乎彌漫著一種淡淡的味道,這是古屋青磚黛瓦、古巷深深的味道,這是雕梁畫棟精妙絕倫、屋脊雕色天空的味道,這是大屋門樓屋名顯赫、梁柱名對精致的味道,這是流水清清、陌上花開的味道……究竟是什麼樣的味道呢?我無法用一兩句話表述清楚,姑且稱為百侯味道。

  其實,作為在古老祠堂屋裏長大的百侯人,我對百侯鄉村是非常熟悉的。回想童年時與小夥伴們,常常在深深古巷穿梭追逐,並不知道這些磚牆屋巷的久遠;常常走家過戶地在鄰屋間捉迷藏玩耍,並不知道這些鄰屋的氣派;常常穿著褲衩下河逐浪遊泳,並不知道把百侯分為侯南、侯北的梅潭河水的甘甜;常常爬上山頭采摘野果,並不知道山水的靈秀;常常赤足行走在田埂上,並不知道陌上花開的醉人……現在想來,童年時印記在頭腦裏的百侯家鄉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醞釀著美麗的山水田園圖景,散發著迷人的曆史文化氣息。

  百侯作為“中國曆史文化名鎮”,是名副其實的。百侯鎮自古崇文重教,明清科舉時代有進士舉人139人,占全縣開科考取進士舉人總數的40%。在清末民初,百侯鄉村各房姓均有學堂、私塾和書院。我家住百侯侯南村的一間祠堂大屋,侯南村是百侯文化的核心區域。在侯南村信步行走,可看到一座座古樸威嚴風格各異的民居古建築。百侯鎮共有120多座保存完好的明清時期古民居建築,是迄今為止國內發現官廳式古民居最多的地方。鄰屋間,巷巷相通,有“三十六巷,巷巷都一樣”之稱。每一座官廳古屋,都有文辭勁麗的屋名和對聯。走在鵝卵石鋪築的古巷裏,你肯定會暗暗驚歎:這曾是文翰薈萃之地啊!清初以來,侯南村科舉興盛,全村先後考取進士17人,其中翰林3人,另有舉人110人,侯南村被稱為“進士村”。侯南村的通議大夫第是百侯鎮的一座代表性的官廳式古屋,有“一腹三翰院”之稱。該屋主人楊纘緒與其弟楊黼時、楊演時,在清康熙、雍正、乾隆年間,先後考取了進士,而且都成為翰林院大學士。楊纘緒的父親楊之徐,亦是進士。楊之徐與楊纘緒父子皆寫有“侯山十二景”詩,膾炙人口,傳誦至今,婦孺皆知。楊之徐與楊纘緒父子,飽讀詩書而“黼黻河漢,藻飾川嶽”,塑造了整個村莊的文化形象。通過楊之徐與楊纘緒父子的提煉、黼黻和藻飾,打造出十二個著名的人文勝景。侯山自然風光,借楊之徐與楊纘緒父子詩篇,得以增輝,得以黼黻。百侯鄉村楊纘緒父子“侯山十二景”詩中的“馬寺晨鍾”“古榕蔭夏”“西岩朝翠”“東廓晚霞”“平疇犁雨”等景點,承載著客家曆史文化的淵源和演化,承載著明清文風鼎盛和科甲顯赫,成為百侯小山村獨特的地域性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帶著心中的山水田園圖景,帶著迷人的曆史文化氣息,我與小侄子一塊遊玩,複習功課式地回味。通過回味,提煉出百侯味道來。我想,在客家先人未到百侯前,百侯的山水幾乎沒什麼文化氣息的。山,除了山,還是山,幹幹淨淨的無思無想;水,除了水,還是水,清清白白的無文無化。後來,隨著客家的千年步步遷徙,百侯廓嶺山屏護下的梅潭河兩岸得以開基,並鋪上了厚厚的曆史文化堆積層。百侯人重遊故園山水也好,外地遊客慕名而來也罷,都會刻意追尋那曾經無比顯赫的客家耕讀文化的曆史印記,這種追尋是一種高層次的精神享受,這種印記是一種高境界的光輝燦爛。(邱漢章/文 餘誌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