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梅州日報)
過年,總是有我們談不盡道不完的話題,歲歲年年、年年歲歲、它如期而至,代表喜慶團圓,代表美好祝願,更代表著每個人對新一年的諸多期盼。
“百節年為首”!在老家鬆口,過年是所有節日中最為隆重和歡樂的節日。聰明勤勞的父老鄉親總是想方設法,用心用情把節日過得有聲有色,有香有味。
紅是中華民族喜歡的顏色,意味著平安團圓、福祿康壽、吉祥興旺。鬆口人對紅情有獨鍾。派利市發紅包自不用說。過年,隻要到鬆口的城鄉走一走,到處映入眼簾的都是紅色。家家戶戶大紅燈籠高高掛,紅紅火火貼春聯;就是平日家門口用來照明的白熾燈也換上了充滿喜慶祥和的紅色節能燈。紅色又豈止這些?憧憬未來的鬆口人必然會趕在除夕前給碗櫥、水缸、灶台、穀倉、禽畜宿舍等張貼紅紙條,俗稱“封歲”,也叫“上紅”。多年前,就是春節給親朋好友拜年的伴手禮也要記得貼上一張紅紙,以示對人家新年的美好祝福。一張紅紙可謂寓意萬千。還有“滿地紅”。“滿地紅”其實就是鞭炮煙花綻放後贈予人們的喜悅。現如今,人們的環保意識逐漸增強,放煙花鞭炮的陣地已經從各家門口轉移到了集中地點。劈劈啪啪,萬紫千紅,火樹銀花,映紅了天邊,映紅了大家的笑臉。
過年,除了這些特定儀式。對於“吃貨”來說,年的應節食物才是節日的符號。鬆口過年的食品太豐富了,說說蒸的粄食吧,數不勝數:發粄、甜粄、蘿卜粄、黃粄、筍粄……甜而不膩,百吃不厭。傳統的果腹食糧,如今成了饋贈親友的特色小食。
像千千萬萬的客家人一樣,鬆口人愛鹹香,喜歡煎炸食品。一到過年,家家戶戶必然要起油鍋炸東西,光是肉類就有酥燒、肉丸、水晶肉、咕嚕肉、排骨等下酒菜,再加上來一盤客家臘肉、魚幹,這些與香甜馥鬱的客家娘酒搭配不僅是飲食文化的升華,也是親朋好友情感的升華。而茶點呢,少不了炸饊子、油角、蝦片、芋丸、南瓜丸……蔥油鹹香,嘎嘣酥脆爽口,吃出了年味,吃出了喜悅,吃出了不徘徊的鄉愁。
鬆口是千年古鎮,不僅有嶺南四大名鎮的稱號,亦享有文化之鄉、華僑之鄉、山歌之鄉的美譽!在鬆口周遭逛逛,四處散發著濃鬱的文化氣息。這麼隆重的過年,肯定歡度得熱熱鬧鬧,喜氣洋洋,不論是大廣場還是小舞台,都有敲鑼打鼓、舞獅舞龍,歡歌笑語,歌舞升平。對了,還有精彩紛呈的山歌呢。記得有句話“自古山歌鬆口出,哪有山歌船載來”!傳統山歌,通俗易懂、幽默風趣,節奏歡快、悅耳動聽。搭擂台,唱山歌已經成了鬆口過年必不可少的文化套餐。(陳華/文 佩潔/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