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梅州日報)
大河背風景區由平遠縣金鬥岩旅遊開發有限公司開發,位於梅州市平遠縣中行鎮仲石村以南1公裏處,地處粵贛交界,距平遠縣城10公裏,辟有旅遊道路通達。大河背方圓10平方公裏呈現丹霞地貌特征,2004年11月第九屆全國丹霞地貌開發學術研討會確定其為全國第680處丹霞地貌風景區。在其南部洋洞河下遊建起大河背二級電站,攔河築壩,成峽穀平湖,名曰九龍湖,湖麵南北狹長,計有4.5公裏之長,蜿蜒於丹霞地貌群峰之間,大河背風景區以“水上丹霞”奇觀而聞名。
大河背可謂大自然所賜之瑰寶,現建有高空玻璃橋、登山叢林步道、高空棧道、雲中覽景台、高空木索橋、親水棧道、仿古拱橋、仿古亭、遊船等,成為具有丹霞山水與江南園林完美融合之大景區,遊者甚眾,名聲遠揚。
大河背風景區南北狹長,九龍湖呈龍形婉轉,兩岸丹霞山峰突起,玻璃橋南北飛架,觀景台臨崖而築,木索橋懸空穿越,遊船湖麵緩行,棧道在叢林及湖邊迂回曲折,呈現一幅丹山碧水畫卷,扣人心弦。
走過三重簷景區入口門樓,經百米花廊,至水上高空玻璃橋。隻見玻璃橋橫跨九龍湖,矗立兩樁基,懸索橋麵,長200米,寬3米,離湖麵58米,水上玻璃橋為大河背之特色,愈顯驚險刺激。我等穿上鞋套,行走於玻璃橋上,平看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周邊丹山碧水盡收眼底,透過高清玻璃俯視橋底,高高懸懸,腳下頓覺虛寒。膽大者信步行走,膽小者步履艱難,驚恐百態,行至橋中段,橋麵三維動態,碎聲乍響,更是大呼小叫,難顧君子形象,引得同行大笑不止,趣味盎然。
走過玻璃橋,入叢林石階,走至雲中覽景台。雲台搭建於景區高處石崖之上,內外兩層,高低錯落,玻璃扶欄。人站立平台,眺望四周,景致盡收,視角不凡。外側平台3D地板,畫有山崖瀑布,人行走其上,看似可騰雲駕霧一般,頗是逼真,亦是大河背網紅景點之一。
從雲中覽景台離開,不覺之間,至叢林穿越之地。密林之間,石徑穿梭,懸網步道高架於樹木之間,供人踏網行走玩樂,亦為山頂兒童樂園。叢林南側,辟有滑索空中飛人,為戶外極限項目。滑索牽架於兩山之間,長300米,設有兩條。同行兩人自告奮勇嚐試,工作人員幫其穿戴好裝備,雙雙放飛,兩人嗖一聲如梭飛出,飛過山穀水麵,四五十秒如飛人一般抵達對麵,驚險刺激。
我等數人沿石階下坡二三百米,經觀景台,至高空木索橋。木索橋兩頭牽掛固定於山崖兩邊,橋長百餘米,以粗大鋼繩牽拉,橋麵木板鋪築,兩側網繩扶欄。我等行走木索橋,清風徐來,雖有晃動,然有驚無險,橋下百花穀盡收眼底。橋外側可俯瞰碧綠湖水,古亭石橋,景致不凡,此情此景,令人不願離去。
至九龍湖碼頭。乘船遊湖。兩岸樹木茂盛,野生植物資源富集。生長有華南蘇鐵、獅子耳、百日曬、杜鵑、蘭花、石斛等名貴花卉及中草藥材。因植被茂盛,湖水相宜,盛夏三伏時節,遊人至此,有涼爽如秋之感,故當地留有“大河背,六月酷暑要被蓋”順口溜。由此可見,大河背作為旅遊避暑勝地乃是實至名歸。
大河背風景區除丹霞地貌、九龍湖自然景觀之外,有摸欄寨、太平天國摩崖石刻、甘露和梅亭、萬載橋等曆史遺存。萬載橋再上500米,為大河背電站,電站西邊有大河背瀑布。
大河背瀑布,瀑長二三十米,寬約十米,水似從天而降,飛瀉成瀑,跌落穀底,撞擊在岩石之上,山穀轟鳴,其聲勢奪人。因其水花四處飛濺,隨風而飄,故人不能近看,隻可遠觀。人立於瀑前,為其勢而震懾。其實此瀑並不常有,瀑頂為電站水渠,水滿則溢,跌落成瀑。瀑布沿河再往西300米為贛南十八灘之牛皮灘等河床風光。
牛皮灘,實為石質河床,長約200米,寬六七十米,平坦而堅實,似為整塊磐石,形似一張牛皮,故有牛皮灘之名。河床之上,分布無數石質壺穴,大小不等,深淺不一。牛皮灘分上中下三個平層,上層最為寬闊,分布無數小水窪,有許多石浪奇觀,河水從數條小溝中流過。中層跌落三四米,多水潭,與上層交接處水潭最大,亦最深,形態怪異,令人浮想聯翩。下層河灘較為雜亂,有一獨體巨石橫亙。牛皮灘經年流水衝刷,表麵清淨,異常光潔,盛夏之時,光腳行走其上,偶爾走走水窪,清涼爽朗。
遊卻諸景,我等在遊客中心金鬥山莊,點上手撕雞、釀三寶、砂煲焗魚頭等農家土菜,細酌慢品,盡興而返。(何日勝/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