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玊上圍內的建築屋頂多為硬山頂結構,具有獨特的建築風格。
種玊上圍內充滿生活氣息
石磨等生活用具
種玊上圍南安門
潛士公祠
(以上圖片來源:梅州日報)
“種玊上圍”位於梅州市豐順縣湯南鎮新樓村,又稱“西門古寨”,建於清順治年間,是集廳、祠、院、堡、居為一體的外圓內方城堡式大型古民居。其布局新奇巧妙、結構獨樹一幟,在圍屋中較為罕見。
“種玊上圍”外貌風格呈蟹形,按“枕山、環水、麵屏”的理念構築而成,是以羅氏宗族血緣關係為紐帶、聚族而居的古建築。此地周邊峰巒疊翠,山清水秀,古寨鍾靈毓秀,地靈人傑,文武英才輩出,曆史文化底蘊豐厚、人文積澱深沉。從古至今,湧現了大批文魁武秀,也吸引不少文人墨客和各地遊客紛至遝來,專程拜訪。
古寨屋頂雕梁畫棟、簷綴垂蓮,梁架構件飾滿通花、獅蟹、花草、人物等精美雕刻。路皆由油麻石、溪石和青磚鋪成,鄉土味濃鬱。寨內禾坪立有石雕旗杆和旗杆石,各祠堂公廳凝聚潮客傳統文化精華,廳堂牆上刻有楹聯、對聯,懸掛木質匾額,先民篳路藍縷,一路南遷,在此駐紮後,希冀後輩子孫追溯族史、彰顯祖德,這些都是激發他們吃苦耐勞、勤儉創業、愛鄉敬祖、盡忠報國之情的傳家寶。
古寨坐東朝西,東西南北各有一門,屬典型圍城而居的客家傳統建築。西門乃正門,門上匾額鐫刻書法家王月之題寫的“種玊上圍”四個大字,由石匠淺雕於石板上,筆力遒勁,氣魄雄渾。據考,“玊”字古意為“琢玉之人”,“種玊上圍”顧名思義乃聚集、培養人才之處。南安門和北平門與正門一樣均朝向西邊。東門較小,上有魁星樓,供奉魁星爺。正門外是廣場,周邊古樸蜿蜒的棧道、客味濃鬱的棧樓、流水潺潺的小橋……這些見證古寨人數百年遷徙的標誌彙聚於此。廣場麵對半月形池塘,塘邊五棵古榕一字排開、列隊迎客,此為湯南上陽古八景之一。這五棵古榕樹可算由來已久,專有典故。
相傳清乾隆十八年,寨中有位名叫羅智勇的子弟脫穎而出,力拔頭籌,成了光宗耀祖的首位武舉人。眾多族親便在寨外池塘栽種榕樹以作紀念,並定下此後“每中一舉,種榕一棵”的規矩,勉勵後生。從此,寨中後生崇文習武,勤勉好學,蔚然成風,後來陸續又有四位後人分別高中文武舉人。由此共植下五株榕樹,曆經百年滄桑,依舊枝繁葉茂、鬱鬱蔥蔥,象征古寨崇文尚武、耕讀傳家的精神一脈相傳,生生不息。此外,太平天國名將羅大綱也屬古寨九世祖裔孫,其英勇善戰、敢打敢拚,戰功顯赫、名揚嘉應。
“種玊上圍”是一族之所,也是羅姓族人的家族圖騰,形成了一個自給自足、自得其樂的小群體,見證了當地人的堅韌意誌和團結精神。古寨家族人丁旺盛,全盛期共有3000餘人。
正西門左側有一古井,數百年來滋養村人生活,也留下過動人傳說。據傳古時此地鬧水荒,恰逢遊方仙聖路過此地,遇一位患病老嫗遠途擔水而至。於是仙聖出題考之:要麼為她醫治疾患,要麼幫村裏挖掘好井但不予治病,令其二者選一。老嫗二話不說選了後者。仙聖被其善心感動,不單治好老嫗的病,臨走前還在她家門口畫個圓圈。村人知悉後,在仙人畫圈處掘泥打井,果然挖出明澈甘洌的清泉。後人便把這口井敬稱為“仙泉”。
步入古寨,但見三街六巷呈“井”字形,將大大小小480間房屋串聯成整體,與潛士公祠和六公廳融於一處,呈八卦九宮格局。寨內三大街呈南北走向、平行布局,與東西走向的巷道交會,構成井字形網絡。這些街巷如蜂窩狀密布、連環交織,不熟者身在其中如走迷宮。古寨內正前方是潛士公祠。祠內分上、中、下三個大廳、兩個天井,為婚喪嫁娶及祀奉先祖的公共場所。
古寨築有寨牆,根據36天罡、72地煞排卦,以貝灰、粗砂石、糯米泥為原料,共建108塊牆體,拌混夯實圍築而成,構成獨特的“隱塗蟹形”輪廓,迄今堅固無損。寨牆四角建有兩層樓高的瞭望哨樓,外露三麵牆,遍置槍眼。寨外南北兩側還有繞寨壕溝,設險甚固。據寨中居民透露,“種玊上圍”圍牆曆經滄桑而堅如磐石的秘密在於築牆原料中摻有紅糖。是耶非耶?尚待專家考證。(昆之子/文 陳炯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