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圖片來源:梅州日報 李程 攝)
因為疫情沒有完全結束,2020年的“五一”小長假,注定不能遠遊。我與一幫文友來到平遠縣東石鎮鍋叾村,感受了一番海拔千米賞景、與高山茶親密接觸、品嚐香茶的暢快淋漓。
幾十年前,在我很小的時候,就聽說有一種叫“鍋叾茶”的綠茶。這個特別的名字,一下子就讓我記住了。雖然一直沒有喝過“鍋叾茶”,但我從來沒有忘記。
終於有了見麵之緣,帶著好奇和興奮的心情,準備上山。文友一盆冷水潑來:去鍋叾村大都會暈車。於是急急讓人去買了暈車貼。事實證明,文友的提醒是非常必要的。歌手李瓊用“山路十八彎”形容土家人的山高路陡,鍋叾村的村民告訴我們,這裏的山路卻有一百八十八道彎,上山之艱難可以想象。半個小時的車程,車子都在轉彎中環行。正因此,鍋叾村成了沒有汙染的世外桃源。
汽車穿越在青山綠林中,沿途可見梧桐花潔白如雪,勒杜鵑鮮豔似火。白雲一朵一朵從眼前飛過,不時有雲霧飄進窗來,禁不住深吸一口新鮮的空氣。
汽車終於停在了雙峰鍋叾茶場門前,下得車來,一陣濃鬱的茶香撲鼻而來。茶場主人謝淵先生熱情地為我們泡了鍋叾綠茶和紅茶。綠茶茶湯清黃,香氣氤氳,聞名已久的綠茶終於得以喝上。端起茶杯,緩緩入口,慢慢細品,口齒間就留了香滑、甘醇。再喝紅茶,一股淡淡的花香襲來,說不上來的清新與舒爽,聞上一口,路途中的疲倦一掃而光。
鍋叾村位於海拔1164米的平遠東北部的鐵山嶂下,屬於太陽村,有上鍋叾、中鍋叾、下鍋叾、白水磜、猴子磜5個自然村,它們分散在高山的各個山窩裏。這裏坡陡林密,終年雲霧繚繞,晝夜溫差大,是天然的茶葉種植基地。鍋叾村種茶曆史悠久,相傳600多年前林氏家族由福建遷徙到平遠縣東石鎮,後搬遷到鍋叾村,將由福建攜帶的茶樹種子播種於此,到現在已有二十五世。
去過不少的茶山,都是大片大片的茶田,壯觀豐滿。而鍋叾村的茶樹,卻零零散散植在山窩裏、山坡上、房前屋後,東一塊西一塊的,不成規模,也不齊整。這正印證了“鍋叾茶”名稱的來曆:一是由於當地山形似鍋叾 (音:dǔ)為鍋的底部,遂取名“鍋叾”;二是因為民以食為天,鍋灶是農民餐具的標誌,好貨沉底,鍋叾意涵富足之寓。雖然鍋叾村的茶山零散,但村民勤勞儉樸,全村開辟茶田約2000畝。我們看到的有些茶樹枝椏叢生,已經苔蘚斑斑,據說這是上了年紀的茶樹,或者幾十年,或者上百年。聽說中鍋叾有一棵四百年的古茶樹,樹高5.5米,覆蓋麵積30多平方米,每年可產20斤幹茶,被稱為茶王,可惜前幾年枯死了,隻留下珍貴的照片資料。
行走在海拔1000多米的鐵山嶂峰穀,清風從天上吹來,令人心曠神怡,文友們禁不住喊起山來,唱起歌來,陣陣回聲在山間連綿,笑語回蕩。腳下是雙峰茶場的茶園基地,茶樹在陡峭的山坡上一壟一壟排列,宛如貼在“鍋壁”四周一般,茶樹瘦小。謝先生告訴我們,這裏的茶樹都是自然生長,沒有使用化肥。冬天常見冰霜雨雪,害蟲都被凍死了,所以幾乎也不用農藥。由於生長緩慢,茶葉每年隻能春季采摘,產量有限。
經幾百年繁衍,鍋叾茶樹資源種類繁多,以本土的地方中小葉群體品種鍋叾水仙為主,後來還引進了梅占、金萱、鳳凰單叢等新品種。1992年鍋叾茶被評為廣東省傳統名茶銀獎,並成為杭州中國茶業博物館陳列產品。鍋叾茶以“香甘滑”著稱,成為嘉應九大名茶之一,每年茶葉供不應求。村民也由此過上富足的日子,村中的樓房、別墅比比皆是。
午後又是一番品茶,喉間留甘潤。戀戀不舍下得山來,文友笑說,鍋叾茶山遊一趟,感覺我們的身上都有了一股茶香。這,或許是因為一種喜歡吧。(朱紅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