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梅州日報)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這是現代人無限向往和追逐的詩意風景。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遠方和詩意不必刻意找尋,身邊就有讓人流連忘返的景致,譬如千年古村古城村。
古城古風存
古城村位於梅州市大埔縣縣城中心區域,於2014年2月被評為“中國古村落”。也許很難想象,在城市化進程日益加快的當下,在四周高樓林立中,還深藏著這麼一個古樸典雅、韻味無窮的原始古老村落。古城村就像一塊瑰寶鑲嵌在城區裏,讓人驚喜和慶幸。
老屋、祠堂、木門、池塘、水井、石凳……一進入古城村,濃鬱的古樸氣息便撲麵而來。這裏的一磚一瓦甚至每個角落都洋溢著古老氣息。這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古村落,據載,它曾為縣治時間長達200餘年。這裏有大小祠堂等古老建築50多座,所以不經意間就能邂逅這些建築精美、構造獨特、匠心獨運的老房子。它們曆經多年風雨風韻猶存,讓人驚喜。
古城古韻濃
斑駁的牆體、漆黑的瓦片、精巧的彩雕、奇特的磚石……這裏的古老建築都很別致,看一看名字便可見一斑:承祜堂、大夫第、兩雲公祠、心遠地偏、汝水流徽(如圖)、昭麟公祠、藍氏家廟……早已讓人忍不住發思古之幽情。
來到重新修建後的承祜堂,也就是現在的湖寮鎮文化活動中心。“承祜”一詞出自《詩經》:“昭茲來許,繩(承)其祖武。於萬斯年,受天之祜”。承祜即蒙受先祖賜福之意。這裏原本是吳與言的府邸。據門口碑文記載,吳與言是古城人,明朝嘉靖四十四年進士,曾是正四品官員,為官清廉正直,急公好義,有很高聲望。門口的石馬和石獅雖已殘破老舊,卻很好地見證了幾百年的風雲變幻。
再到心遠地偏。這是一座修建於清朝初年的房子,幾百年過去了,門樓上“心遠地偏”四個字依稀可辨。這四個字自然會讓人聯想起陶淵明的“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黃遵憲的人境廬四方聞名,不曾想到這裏還有“心遠地偏”,想來這裏應該也曾住過一位淡泊名利的高人吧。
古城故事多
行走在一座座老房子之間,我好像回到了舊時光裏。
這些老房子有著說不完也聽不厭的故事。譬如修建於明朝萬曆年間的垂裕堂,其牌匾為明朝崇禎年間進士、潮州籍的羅萬傑書寫,它也是古城村中占地麵積最大的一座古民居。再如兩雲公祠,又稱五棟祠,修建於明朝末年,為藍雲疇和藍雲川兄弟所修建。兄弟倆哥哥在外經商,弟弟在家修建房子,曆時數年終於把五棟房屋建好。房子建好後兄弟倆合住,和睦相處,一時傳為佳話。
這麼一個古風濃鬱、人文底蘊深厚的地方自然也是人才輩出。據載,科舉時代,這麼一個小村就出了2個進士和17個舉人,實在讓人驚歎。近現代以來,更是湧現了藍裕業、藍公武、羅邦龍等愛國誌士和傑出人才。當我站在近現代教育家藍公武的祖居永福樓前,想起這位被稱為梁啟超“門下三少年”的鐵骨錚錚的教授,不禁肅然起敬。他是民族的脊梁,更是古城村及客家人的驕傲。斯人已逝,往事如煙,而他的精神卻流傳至今。
“永承祖德,福蔭孫謀”“承先啟後,坤德昭輝”“汝水源流遠,湖山世澤長”“繼祖宗一脈真傳克勤克儉,教子孫兩行正道唯讀唯耕”……徜徉在這些老房子之間,看著門口的這些對聯,感覺思緒萬千。我讀了一遍又一遍,感受到了古城村乃至客家地區崇文重教和講究孝道的優良傳統,也許這些早已融入了客家人的血脈之中。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裏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斜陽照墟落,窮巷牛羊歸”“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行走在古風猶存、古韻濃鬱的古城村,腦海裏情不自禁便想起這些句子,古人描繪的美妙詩意畫麵好像就在眼前,讓人留戀,真有“不辭長做古城人”的感覺。 (劉禮達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