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客家人的餐桌上,艾草可算是一種常見的食材。每到春季,田頭水邊就會長出一叢叢艾草,綠色的葉子盤旋而上,像寶塔似的非常可愛。這時,女人們會把它們采下來,回家將糯米蒸熟之後拌入艾葉一起舂成米膏,在中間包些花生或芝麻餡,團成一個個綠綠的小粑粑放進鍋裏蒸熟,這就成了有名的客家美食“艾糍”。
艾糍味道濃烈,並不是每個人都能接受。如果吃不慣,可以在做艾糍時少放些艾葉,這樣吃起來就會滿口清香,還帶著一種特有的甘味,讓人頓時胃口大開。
其實艾草做的菜並不隻限於艾糍,隻是艾糍太過出名讓人忽略了用這種食材烹製的其他菜式而已。客家菜裏麵的梅州狗肉是出了名的美味,卻很少有人知道它還有鹹、甜之分。而甜狗肉就是用糯米酒糟和艾葉來煮的,個中滋味十分美妙,卻又無法用言語來形容,隻有親自嚐過才能體會。這種做法可能隻有客家才有,即使在把甜味用得出神入化的淮揚也沒能找到這樣烹製的狗肉,可算一絕。
艾草本身還有祛風的作用,所以客家女性坐月子時會用艾幹來燉雞,一來滋補身體、二來驅除風邪,隻要放量適當,味道會非常好。對於南方潮濕的春節,也有異曲同工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