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紹彬
美國“絞殺戰”失敗後,不得不與中朝握手言和,在朝鮮板門店談判桌上又打起“拉鋸戰”,在中國人民誌願軍委員 (談判代表)中有一位 “書生”,身材較瘦,文武雙全,談吐文雅,不急不慢中充滿睿智和哲理。他就是曾任誌願軍坦克師政委的何渠若,他們的部隊在上甘嶺的事跡,後來被拍成電影 《英雄兒女》,主題歌《英雄讚歌》被唱遍祖國大江南北。
何渠若,原名藍克純,1920年生於大埔湖寮聖塘的小山村。據他的胞弟回憶,何渠若從小體弱多病,但喜歡讀書,性格剛強,是外柔內剛的鐵血客家男兒。少年時,他先後閱讀了鄒韜奮主編的《生活》、魯迅主編的《海燕》等進步刊物,常路見不平,仗義助人,在中學時化名何渠若加入了進步組織。
1937年抗日戰爭危急關頭,他和同鄉毅然決定投奔延安,開明的父親賣掉耕牛給他做路費,他極為感動,決心以身許國,曆經千辛萬苦九死一生先到西安,後至延安,終於投入“抗大”懷抱,不久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後來成為著名的部隊政治工作者。
1939 年秋,他從“抗大”畢業後,即奔赴抗日前線,他任連指導員的連隊是有名的“老虎連”,他撰文在 《火線報》、《湖西時報》上發表,鼓舞士氣。後來,他任營教導員的第二營,善於夜戰,奇襲鋒城,出擊濟寧(山東省)取得六戰六捷的勝利。
抗戰勝利後他在二野某團任團政委,在廣西、貴州、四川等地的解放戰爭中,屢建功勳,該團活捉敵軍中將司令肖以覺,期間榮立特等功,獲二級解放勳章和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他博覽群書,常撰文共計數十萬字在各報刊發表,是小有名氣的“書生”政委。
1951年4月入朝作戰後,何渠若任16軍教導團政委,因操勞過度,使原本多病的身體不堪重負,經常吐血,隻好回國治療並做手術取出體內彈片。次年他二次入朝,任坦克師政委,由於身體尚未完全康複,病情加重,但他從不聲張,堅持到最後勝利。
他知識豐富,文章出眾,能言善辯,客家話說得流利,也會說英語,成為優秀的談判代表。在持續幾年的談判中,他以大局為重,怕小便多影響工作,便不顧醫生的忠告,盡量少喝水,有時整夜未睡,第二天靠堅強的毅力照樣談笑風生,出現在談判桌旁。他帶病談判多年,堅持數年如一日。美國在真刀真槍的“絞殺戰”中失敗了,在幾年“拉鋸戰”的談判中仍舊未占便宜,中方取得板門店談判成功。何渠若任沈陽軍區政治部第一副主任時,撰寫了《談判總結與談判方案》,此文已被收藏於軍事博物館,在朝作戰期間他榮獲了國際勳章和以金日成名義頒發的自由勳章。1973年9月12日何渠若病逝於沈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