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亚博ap  > 曆史沿革 > 梅州名人 > 現代人物
國際著名客裔女作家韓素音:月亮上來的“客人”
來源:梅州市旅遊局  時間:2012-06-08 11:44:09  瀏覽:-
字號:

韓素音(左)與妹妹素塵小時候攝於北京家中

▲ 2010年 9月12日是韓素音女士94 歲壽誕,剛剛履新5 天的中國駐瑞士大使吳懇夫婦專程赴洛桑探望韓女士,為其祝壽,並感謝她為宣傳新中國、擴大中西方交流做出了巨大貢獻。圖為吳大使為韓素音女士送上生日蛋糕和祝福。

□陳墨存

[原鄉人]

◎關於祖籍的考證

韓素音的父親名周煒,字映彤,生於四川省成都市郫縣。從目前大多數的文獻看,都說周煒的祖籍在廣東梅縣 (或嘉應州),並清楚說明其先祖是13世紀從北方遷徙到廣東梅州定居下來的。大約17世紀的清康熙初年,跟隨“湖廣填四川”的大規模移民遷到了四川。但似乎還有另外一說:在“百度百科”裏麵介紹韓素音是“客家人,祖籍廣東五華縣水寨鎮,周氏仁德公第22世孫。”這兩種說法究竟哪種可信,還有待方家考證。

◎關於名字的由來

韓素音於1916 年中秋節(公曆9月12日)出生在河南信陽一個車站,係家中長女。因出生在月滿時節,取名周月賓,意為“月亮帶來的小客人”,因隨成都周家族譜她是排“光”字的,所以又取名為“周光瑚”。“韓素音”是她1938年發表處女作 《目的地重慶》的筆名,意為“小而平的聲音”。還有一種解釋是她作為歐亞混血兒倍受歧視,這更加深了她對中國的歸屬感,後來雖入英籍,但心係中國,故取“韓素音”(諧音“漢屬英”)。

“貨郎”遷四川發跡

韓素音家世非比尋常。據她自己介紹,她的遷往四川的那位祖先,是挑著擔子走客串戶賣零擔日用品的“貨郎”,日子過得相當艱辛,遷到成都平原的郫縣才改而務農。客家人善於適應新的環境,“他鄉即故鄉”,四海為家,吃苦耐勞節衣縮食,奮鬥了幾代才逐漸富裕起來。不僅買了田地,而且子孫讀書應考,出人頭地後終於上升到地主士大夫階級,成了當地的富家。

遊子行千裏,不忘故鄉情。韓素音的爺爺、周煒的父親做過靈州(今寧夏寧武)知州,可他的夫人是特地從嘉應州娶回來的。那時,已從郫縣遷居成都的周家,還兼營商業。全盛時,全家男女老少70餘口,同住在一座大宅院裏,進進出出,非常之熱鬧。

父母的異國之戀

韓素音的父親周煒是四川近代首批留洋生,1903 年被四川省當局派到比利時攻讀工科。1908年7月,他在留學期間和一位名叫瑪格麗特·丹尼斯的比利時貴族姑娘相愛成婚。1913年1月,才帶著妻子和4歲的兒子周子春回到成都。

但周煒在成都隻呆了幾個月,由於我國的京漢、隴海兩大鐵路都是由比利時財團和比利時人員設計、施工修成的,於是有比利時留學背景的他,很自然在隴海鐵路謀得了一個監工的職務。周煒一家的工作流動性很大,時而在北京安家,時而在天津落腳,韓素音就是在這種“遊擊”生活中來到人間的——1916年農曆八月十五日中秋節,被調往京廣線河南南部信陽火車站工作的周煒,又聽到了一陣急促的墜地嬰孩呱呱聲——他的長女韓素音出生了。

這個中西合璧的家庭,共生下了八個混血兒。在這樣的家庭裏,韓素音從父親那裏接受中國傳統的文化教育,又從母親那裏得到西方文化的影響。兼通中西文化,為她日後成為中西方文化的橋梁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周煒從1914年起一直在鐵路部門工作。北京解放後,他還參加大同煤礦的整頓和恢複工作,並曾被任命為鐵道部總工程師。周煒1958年在北京去世。瑪格麗特卻由於宗教信仰的影響,在北平解放前和共同生活了40年的丈夫分手,離開中國赴美國後再也沒有回來。瑪格麗特於1965年在美國去世。

赴比利時學醫

聰明的小“月賓”小時候在北京教會辦的聖心學校專修英語和法語。1931年初,北京聖心學校的校長找上韓素音的父母說:“她的英語學得太好,沒有什麼可以教她了。”校長攤開兩手建議,她另找學校繼續學習。這時母親卻要她找工作掙點錢以補貼家用。但一個才15 歲的女孩子,能幹什麼呢?父親周煒建議她學打字、速記,並買了一台舊“皇冠”牌打字機,讓韓素音跟一個美國修女學打字和“格雷格氏速記法”。

韓素音一直以來的職業規劃是學醫。1935年夏天,在比利時駐中國領事館任職的赫斯來到了天津,在天津鐵路局工作的周煒帶著瑪格麗特和韓素音,去看望早已認識的赫斯。堅心學醫的韓素音,讓赫斯深深感動。在他的幫助下,爭取了每年1.5萬元比利時法郎的獎學金。1935年10月,韓素音便乘船輾轉到達布魯塞爾。外祖父喬治丹尼斯,在車站迎接了這位第一次見麵的中國外孫女,她很快地進入布魯塞爾“自由大學”學了3年醫科。

她的三次婚姻

韓素音的愛情婚姻經曆頗為坎坷。她的第一任丈夫是一個有嚴重家庭暴力傾向的國民黨舊派軍官。1938年秋天,日本帝國主義侵華戰爭全麵升級。當時正在比利時攻讀醫學的韓素音決定中斷學業,放棄外祖父饋贈的一筆數目可觀的巨款,回中國為抗戰盡力。她的這一位丈夫就是從法國馬賽取道香港、回國途中在輪船上認識的。1947年,這位軍官死於東北戰場。10 年婚姻生活,是韓素音受盡屈辱的10年,她把這10年比作令人窒息的“無鳥的夏天”。

1948年,韓素音在英國取得醫生資格,接著在皇家自由醫院擔任了一年住院醫生。在1949年以後,她轉而研究亞洲文化,當年1月,身為寡婦的她帶著女兒乘飛機到了香港,前往東南亞一帶四處奔波,搜集整理亞洲文化遺產,到大學進行講授,積極宣傳中國和優秀的中國文化。由於她的書籍在西方銷量很大,從1964年起,她開始以寫作為職業。到美國留學後,韓素音與一名美國人結婚。離婚後她又嫁給了一名印度工程師,她給他取了一個中國名字叫陸文星。晚年的韓素音和陸文星定居在瑞士西部的小城洛桑,夫妻倆感情很好。

她的中國情結

韓素音對中國的情感終生不渝。她的30多部作品幾乎都與中國相依相戀。上世紀80年代以來,韓素音的作品陸續被翻譯介紹到國內,如自傳體小說三部曲《我的根在中國》——《傷殘的樹》、《凋謝的花朵》、《無鳥的夏天》等,以及傳記《周恩來的世紀》、《早晨的洪流:毛澤東與中國革命》等。1952年,她根據自己的戀愛經曆創作的小說 《瑰寶》,在西方世界引起轟動,奠定了她在國際文壇上的地位。1956年,好萊塢據此拍成的電影《生死戀》獲三項奧斯卡獎。

韓素音跟新中國領導人交往密切,毛澤東、周恩來、鄧小平都多次接見過她並進行深談,被譽為是繼史沫特萊、斯諾以後,第三位與中國結下深厚情誼的外籍作家。上世紀50年代響應周恩來總理的籲請,韓素音返回中國與老父親重逢。1956年以後以至文化大革命期間,她多次訪問中國,會見和采訪中國國家領導人,出版一係列有關中國問題的專訪和紀實作品;她到各地體察中國民情,向西方客觀地介紹中國,在世界各地舉行報告會,在西藏等一係列問題上一秉公正,維護中國人民的事業和統一。韓素音一生關注中國的發展,為了給中國培養更多青年人才,捐資設立了韓素音青年翻譯獎、中外科學基金獎、彩虹獎、中印友誼文學獎和普及英語獎。其中韓素音青年翻譯獎是我國翻譯界最高獎項,被稱作翻譯界的“奧斯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