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亚博ap  > 曆史沿革 > 梅州名人 > 現代人物
中國橋梁專家——李國豪
來源:梅州市旅遊局  時間:2012-06-08 09:56:53  瀏覽:-
字號:

李國豪

李國豪是當代著名的橋梁工程與力學專家、教育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國豪一生熱愛家鄉,對家鄉的深情厚意永遠留在家鄉人民的心裏。

李國豪於1913年出生在梅縣一個客家農民家裏,16歲離開家鄉到上海同濟大學讀書,畢業後又被選送到德國達姆施塔特工業大學。畢業回國後,曾多次想回家鄉看看,但由於工作繁忙而一直抽不出時間,可他經常寫信了解家鄉的情況。1982年12月,他乘到廣州講課之機,抽空回梅州2天。李國豪回到闊別30多年的家鄉後,一心想著家鄉的建設事業,他在故居僅用了半天時間會見同鄉親屬,隨後就到梅城各工廠、學校、農村等地參加座談,特別是到正在興建的東山大橋工地上考察,提出修改原設計方案,為大橋節省了40多萬元。隨後又與梅縣地區科教界人士作發展梅州地區科教事業的座談報告。

1984年6月他揮筆寫下《重返故鄉》一文,除讚歎家鄉的變化、對人民生活極為關切外,還著重談到完全支持複辦嘉應大學,並積極到上海北京等地發動鄉人辦好嘉應大學。他應聘為嘉應大學籌委會名譽主席,並欣然揮筆題寫了"嘉應大學"幾個蒼勁的大字。1996年當他得知嘉大有些學生較為貧困時,內心十分難過,把個人擁有的50萬元贈給嘉大作教育基金費。此後又為嘉應大學專科升為本科,在提高師資素質、生源的培養等方麵出謀獻策。1996年6月李國豪在參加嘉應大學設立的"名譽校長李國豪教育基金會"期間,應邀江成歡院士一起回故鄉,又一次來到梅江河畔,為架設一座聯結梅江兩岸的劍英紀念大橋,進行勘測選址,指導設計。

李國豪因搞科研等原因,晚年仍留在上海,但時刻關心著家鄉的建設。

特別是從上世紀80年代兩度回梅州後,他心裏總是想,祖國需要我在上海工作,而我在上海又該為家鄉做些什麼呢?經過一段時間的思考後,他決定在上海組織一個客屬組織,以這個組織來溝通和加強梅州和海內外鄉親的聯係,幫助家鄉更好地振興經濟。於是在上海發起和組織了"上海嘉屬各校聯誼會",後又成立了"上海梅州知識分子聯誼會"。這一倡議立即得到在滬的客籍鄉親的響應和支持,並且一致推選李國豪為該會的會長。

自從聯誼會成立以來,李國豪通過這個紐帶,多次邀請梅州市黨政領導和科技人員到上海去參觀學習、交流經驗,也不斷派出人員回梅州了解鄉情,解決科技和經濟教育等方麵的疑難問題。

李國豪說:"你們來上海,上海嘉屬聯誼會表示熱烈歡迎,在上海工作的梅州籍人,絕大多數是專家學者,雖然拿不出錢來支持家鄉,但是他們有比金錢更寶貴的東西,這就是智力、科學技術,智力的作用不可估量,但也是現成的東西,需要開發。"此後聯誼會的鄉賢共同商議,決定在上海開辦嘉友科技經濟服務部,並明確規定其任務重點在於為家鄉建設獻計獻策,牽線搭橋,提供經濟信息、介紹項目、協助開展供銷等活動。

李國豪對在上海工作的客家人員的子女也極為關心。在上海倡導成立客屬子弟獎學金基金會,凡屬客屬子女品學兼優,經評委評定都可獲得獎金,這引發了年輕一代青年學生奮發上進,使一批客屬子弟取得了很大進步。學生曾雁輝首屆獲得三等獎,爾後在獎學金的鼓勵下又取得優秀成績獲一等獎。這些獎金的頒發,每次都由李國豪會長親自頒發獎狀獎金。如今客屬子女中已經形成奮發學習、努力進取、爭當優秀的良好氛圍。

李國豪心係家鄉、懷念故土、不忘客家的情懷,令家鄉人民崇敬和愛戴。

(李梅榮 曾奮我 丘祥昌)

注:李梅榮係李國豪的胞妹(在梅縣婦聯退休)

曾奮我係李梅榮愛人(在梅江區農業局退休)

丘祥昌係曾奮我的同鄉(現在梅州市文化廣播電視新聞出版局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