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奕宏 萬自明

陳槃(右)與胡適的合影

由胡適題寫書名的《五華詩苑》

晚年陳槃(左)與家人在一起
●陳剺先生曾在中山大學追隨傅斯年、顧頡剛、古直、陳洵等著名學者研修學問;
●他一生與無數學人結下厚誼,從早期的古直、傅斯年、顧頡剛、陳寅恪、董作賓、胡適,到後期的黃海章、饒宗頤、羅香林、俞大綱等;
●他是先秦史學、兩漢讖緯學、漢晉遺簡、秦漢帛書、敦煌寫卷研究領域的專家,在其長壽的一生中潛心學術、著作等身,不計利祿浮名;
●他在全球華人史學界的分量頗重,但在家鄉梅州,先生的行藏顯得有些模糊。近日,記者踏訪五華縣河東黃沙村,試圖讓讀者走近這位史學大家——
7月中旬的一個周末早晨,盡管前一天晚餐時身體突感不適,經過一夜休整,依然決定如約和嘉應學院的郭真義副教授一行出發,前往五華縣,為的是追慕一位在史學界貢獻卓著的梅州籍前輩學人的風範。經過數小時路程的顛簸,我們來到了五華河東鎮平東的一個偏遠小山村——黃沙村,站在一座破敗不堪的老屋“大夫第”前,這就是著名的曆史學家、文化學者陳槃的故居。
在家鄉梅州,陳槃先生的行藏顯得有些模糊,並未獲得足夠的推崇,原因除了餘光中《鄉愁》裏所指的那“一灣淺淺的海峽”的隔絕,再或如錢鍾書先生所形容的:“大抵學問是荒江野老屋中二三素心人商量培養之事。”陳槃先生的曲高和寡,還緣於他一生平實低調的治學作風,“襟懷恬淡,不慕利名,持身敬而待人誠,不多言辭,故慎於接物。”埋首書齋,不計利祿浮名。於是,陳槃的中學母校為他立了座雕像,卻把他就讀的大學誤寫成“廣州大學”;梅州學宮懸掛他生平的資料,卻無法給出準確的生卒年。
雖然司馬遷認為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但追慕先賢、興微繼絕乃後生之責,把陳槃的生平和成就介紹給梅州讀者,顯得非常必要。
中文係走出的史學大家
對於陳槃的成就,梅州的學界還是有認識其價值者。郭真義老師表示,他多次參加學術研討會,很多史學界的學者都會提到或問起陳槃;嘉應學院客家研究院的夏遠鳴研究員也曾對記者表示,陳槃在現今的大眾視野裏雖比較陌生,他的學術水準和著作的含金量,可不亞於他同時代的梅州同鄉羅香林,隻是他的研究領域比較遠離普通人的視線罷了。
站在大夫第前,思緒引領我們回到百年前——
—陳槃譜名宏才,字槃庵,號澗莊,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出生於五華縣水寨黃沙村(今屬河東鎮)。他的高祖父陳定是清朝貢生,曾祖父陳鳳鳴是捐職千總,家境一度寬裕,其故居大夫第可能就是那時建起來的。
到了陳槃的祖父、父親那一代,雖都是前清國學生,家道早已中落,陳槃就讀中學以及大學的費用無著落,要靠叔公資助、眾親友乃至同學的支持才完成學業。陳槃於 1925 年在省立梅州中學畢業,隨後考入廣東大學(中山大學前身),就讀於中國文學係,追隨傅斯年、顧頡剛、古直、陳洵等著名學者研修學問。陳槃最初好詞章之學,得到古直和陳洵的欣賞和悉心指點。1926年,陳槃閱讀顧頡剛主編的《古史辨》,激起他心中莫大的興趣。受其疑古精神和科學方法的感染,明確了治史的方向和路徑,在顧頡剛、傅斯年的指引下,開始從學文學到研究曆史的華麗轉身。1931年,陳槃從中山大學畢業,應傅斯年的邀請,前往北平的中央研究院曆史語言研究所一組任助理研究員,在一組主任陳寅恪的帶領下展開學術研究。
陳槃最初的研究領域是先秦史學,這也是他一生中學術成就最輝煌的領域。他以古史辨派的現代學術眼光,取卜辭、竹書及《春秋》本經,論《左傳》《公羊》《榖 梁》三傳的義例,曆時四年,寫成《左氏春秋義例辨》。在此領域,陳槃後來還著有《春秋大事表列國爵姓及存滅表撰異》《不見於春秋大事表之春秋方國稿》《中國古史論稿之商榷》等,奠定先秦史學研究權威的地位。
1937年抗戰爆發,中研院輾轉搬遷,在動蕩的時局中,陳槃因研究春秋涉及漢朝人“受命”及讖緯的觀念,開始為期十八年的古讖緯學研究。曆史語言研究所1940年遷到四川南溪李莊,在所長傅斯年的領導下,陳槃與著名的學者李濟、董作賓、梁思永、梁思成、岑仲勉、逯欽立等所裏的成員一起在艱苦的環境裏治學,陳槃的巨著《古讖緯研討及其書錄解題》的主要部分就是在這一時期寫成的,他的研究穿過迷信的迷霧,揭示當時漢朝人的宇宙觀、哲學思想以及佛教思想傳入的初步影響,由此他被日本的安居香山、中村璋八教授稱為現代讖緯學研究的奠基人。
在陳槃漫長的學術生涯中,他撰寫的學術著作、學術論文、詩文集共達202種,學術成果豐碩。
熱愛桑梓整理家鄉文獻
《詩經》有“考槃在澗,碩人之寬;獨寐寤言,永矢弗諼。”讚美賢人窮處而自安其樂,這可能正是陳槃先生取名的用意所在,他雖無暇參加世俗的應酬,卻心係家鄉梅州特別是五華的文獻傳承。
1949年後,陳槃跟隨老師傅斯年到了台灣,任台灣大學教授。由於曆史的原因,從此他再也沒有踏上故土,然而那灣淺淺的海峽並未能割斷他對家鄉的眷戀,他把對家鄉的熱愛傾注在整理出版家鄉的曆史文獻上。他出於對五華綿曆870多年,“而清以前詩,既鮮有人焉能舉之者”,乃發奮搜亡尋佚,披覽群籍,從數萬首詩中仔細篩選,曆時20年,編成《五華詩苑》一書,收錄五華縣 121 人的詩歌作品756首,配上每位詩人的小傳,囊括了五華古今詩人的作品精華。
陳槃本人善於古典詩詞寫作,著有詩集《疏桐高館詩》,因此特別注意家鄉詩歌作品的保存流傳。除編成 《五華詩苑》外,還編有《廣東曆代詩鈔別錄》,其中含26位梅州籍詩人的作品,另為同鄉溫佩根(德基)整理出版《佩根剩稿》。從他的文集《澗莊文錄》可看出,他還對大量梅州文獻的整理出版起到發起和推動的作用,涉及的有古直的《層冰堂五種》、陳震旦的《仲複詩存》、黃純仁的《壯柔集》、黃香鐵的《石窟一征》等。另外他為推動1948年版《五華縣誌》的重版不遺餘力,並把自己所著的《五華藝文略》作為增訂稿加入付印,使之更為完備,增強存史價值。
陳槃對家鄉曆史和文獻的關注,還可從其所作的《黃公度評傳敘》、《黃葉詩鈔題記》、《興寧二十五家詩選敘》、《記興寧先賢叢書第一冊》、《湛此心齋詩話跋》、《養鶴樓詩草敘》、《溫訓事略》、《羅元一香林教授哀誄》等序跋誄文中,體味一個遊子對家鄉的深切情懷。郭真義認為,作為現代梅州籍的學者,陳槃和羅香林兩人對家鄉文獻的整理保護,所作的貢獻巨大。
1989年,85歲的陳槃已步入生命的黃昏階段,當他獲悉家鄉的子侄有意重修黃沙村祠堂,欣然應命題匾“潁川堂”,並撰題一副對聯,老態龍鍾猶懷故園情。
躬行禮義譜寫師友情深
在黃沙村,陳槃的侄子陳主麟為我們捧出一堆厚厚的書籍,這是上世紀80年代兩岸恢複交流後,陳槃唯一留在大陸的女兒赴台探親帶回的父親整理出版的梅州地方文獻。從這些文獻中,我們可以看出,陳槃與家鄉人士、著名學者之間的師友情。
陳槃善於作詩,他的弟弟陳震旦的詩才出乃兄之上,且記憶力驚人,性格孤傲出世,被視為怪才。兄弟兩人晚年天各一方,後陳震旦60來歲潦倒去世,陳槃痛惜弟弟的遭遇,特地收集出版其詩為《仲複詩存》,並部分選入《五華詩苑》以廣流傳。陳槃的念舊之情,還表現在與同學張鶴邨的友誼上,大學時生活無著的陳槃曾獲得後者資助,晚年陳槃一直堅持彙款,反過來幫助遠方的同學解決生活困難。
陳槃的一生與無數學人結下厚誼,從早期的古直、傅斯年、顧頡剛、陳寅恪、董作賓、胡適,到後期的黃海章、饒宗頤、羅香林、俞大綱等。陳槃一直視自己為古直、傅斯年和顧頡剛的門生,傅斯年最早去世,他有生之年一直把傅的遺像掛在書房,古直和顧頡剛身在大陸,書問斷絕,陳槃撰文每每提及,掛念之情溢於言表,如他在懷念古直的《書後》寫道:“浣誦回環,從事斯畢。樓高天遠,何處平安?”因此他在台灣出版古直的學術著作 《層冰堂五種》,又把古直編的梅南文學館年刊等文獻刊印在《梅州文獻彙編》叢書上。台灣中研院聘陳槃任曆史語言研究所一組主任,他出於對陳寅恪先生的尊敬,僅答應代理,直至陳寅恪先生於1969 年在大陸廣州去世之後的次年,才出任此職,其重師友情誼甚於名位,由此可見一斑。
1999年初,陳槃在台大醫院去世,享年95歲。10 年後,上海古籍出版社獲中研院曆史語言研究所授權,在大陸出版陳槃的全部重要著作,出版說明稱:“中研院院士、中研院史語所第一組主任陳槃,專治中國古代史,思從舊籍闡發新識,可謂‘撰著繁富,持論惟謹’,是著名的曆史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