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亚博ap  > 曆史沿革 > 梅州名人 > 現代人物
企業家社會活動家的吳能彬:胸懷天下,情係客家
來源:梅州市旅遊局  時間:2012-06-08 10:09:44  瀏覽:-
字號:


2008年3月8日,第七屆亞細安(東盟)客屬懇親大會在柬埔寨首都金邊金寶殿酒店隆重召開,中華人民共和國駐柬埔寨大使代表段金柱,柬埔寨副總理兼國務部長宋安,農林漁業部部長曾仕倫,郵電部部長蘇昆,東盟各國駐柬埔寨大使,東盟(亞細安)客屬公會聯合總會總主席吳能彬,柬埔寨柬華理事總會秘書長江誌毅,柬埔寨客屬會館會長羅世興,中國廣東、福建、山東、廣西、雲南等地的僑務和客屬機構,文萊、越南、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等東盟國家,加拿大的客屬機構和柬埔寨各個社團代表1000多人出席了開幕式。這場由客屬社團籌辦的如此高規格、大規模的客屬懇親大會,在懇親大會曆史上實屬罕見。

人們不禁要問,這次大會的首創者是誰?他就是世界客屬組織秘書長、東盟客屬公會聯合總會會長、印尼大同黨總主席,被中國駐印尼大使陳士球先生盛讚為一個享有威望的企業家、社會活動家的吳能彬博士。

一、童年

吳博士祖籍廣東梅州市梅縣白宮,1948年生於印尼雅加達,在吳家十三個兄弟姐妹中排行第十一。正當他們承歡父母膝下時,吳父將兒女留給了吳母離開了人世,吳父的逝世,吳家失去了頂梁柱,吳母一個傳統的客家女子和聰明乖巧的孩子們一起,勇敢挑起了生活的重擔。

由於從小曆經磨練,加上客家精神的感染,吳博士磨練出吃苦耐勞的個性,形成了麵對各種壓力,麵對各種挑戰,從容應戰,不折不撓,勇於奮鬥,熱愛和平和善於協調的品格。他8歲跟著大哥吳榮彬先生,學習會計記賬。12歲學會開汽車,運送貨物。14歲精通修理技術,成為熟練的汽車維修工。

吳先生說:"童年的經曆使我堅強,使我明白隻有辛勤耕耘,隻有獨立自主,靠自己,靠智慧,才會有豐碩收獲。"

二、教育

客家人在長期的艱苦卓絕的遷徙過程中,形成了"兼容並蓄"的博大胸懷和寬容的心,注重中華文化教育和中華傳統的傳承,努力使自己和後代成為文化素質較高的群體。

開明的吳母深知教育和知識在改造社會、促進社會進步中的力量。吳母認為,客家文化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家庭教育是孩子們的啟蒙教育,是孩子們做人做事的根本,為了孩子們不會忘本,吳母要求孩子們在家裏要講客家話。至今吳家孩子們不僅能講一口流利的客家話,還能講一口流利的華文和其他國家語言,吳母對教育的重視,使吳博士體會到中國優秀文化的巨大作用,為吳博士日後的事業,特別是客家事業奠定了基礎。

1966年,由於當時的印尼政府排華,華校被查封了,剛就讀雅加達華校高中部的吳博士也被迫中斷了學業。在華校被查封之後,吳母毅然將年幼的孩子們分別送到北京、廣州和香港各地,繼續學習華文,接受中國傳統文化教育。從此,吳博士先後在香港國際學校、聖士堤凡英語大專學院深造,攻讀華文和英語。

吳博士在香港就讀的年月,正是中國"文化大革命"狂潮時期,黨、國家和人民遭到建國以來最嚴重的挫折和損失,物質匱乏,所有商品都要憑票證購買,有時候有票證都難買到商品,這時,吳家孩子們都在北京、廣州和香港讀書,正是長身體的時期,為了孩子們的健康,吳母叫香港讀書的吳先生往來與香港和北京、廣州,成為"水客",當上運輸大隊長。

水客是僑鄉的特產之一,是指往來於海內外為親友等帶錢帶物的一種人,在物質匱乏的年代,水客傳遞了大量的錢物,為促進經濟發展和人員的往來起到了不可磨滅的作用。

經過中華優秀文化熏陶的吳先生,創造性地將中國優秀文化,運用到企業管理和人際交往中。麵對市場競爭,他詳加明察、認真思考、精選人才、健全組織紀律,使企業發展壯大;麵對紛繁複雜的人際關係,他以"和"為貴,"擇其善而從之",憑著敬業自強的客家精神,以及出色的管理才能,腳踏實地地帶領企業集團不斷獲得一個又一個成功。

三、千島之國的創業

吳先生意識到,要想對社會和對家庭有所作為的話,不僅需要有豐富的知識,更需要事業有成。1976年,是吳先生的事業的轉折點。他收購了原First Setia Diamond Travel Service Ltd。簡稱SETIATOURS的"信心旅行社"由一間簡單的、規模很小,隻有兩位職員工作,專營本地旅遊和售票的小旅行公司。為了發展事業,吳先生白天勤力工作,在夜深人靜的晚上,他忘掉一天的辛勞,又伏案研讀,在浩瀚的書海中漫遊。

學習的結果使吳先生目光更加遠大了,在"全球化"的一詞還未見諸報刊時,他已經敏銳地覺察到"全球化"的發展趨勢。為了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1978年他進入印度尼西亞大學工商管理專業研讀。

經過20年的努力奮鬥,"信心旅行社"變成了有1000名職工,以及擁有數十間分公司的跨國旅遊企業。

四、外交天使

得益於客家先輩的對外交往靈氣的吳先生,外交才幹得到很好的發揮。由於吳先生協助毛裏求斯人士妥善處理多次糾紛,為發展兩國人民友誼做了大好事情。1994年,被稱為"印度洋上的明星和鑰匙"的毛裏求斯共和國總督倫納德盛邀吳先生到達該國訪問,隆重宣布委任吳先生為毛裏求斯共和國駐印尼代表(大使級名譽領事),在兩國間傳為佳話。

由於吳先生熱心於外交活動,1984年出任外國航空公司總代理董事長,1992年出任印尼外國航空公司總代理協會公關部長,1994年出任亞細安旅遊組織財政部長,1995年出任印尼旅遊協會中央對外關係副主席,1999年出任印尼中國象棋協會榮譽會長。2004年11月21日,在河南省鄭州大學舉行的世界客屬第十八屆懇親大會暨第九屆國際客家學術研討會上,廈門大學客家學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導師孔永鬆教授宣布,授予世界客屬組織秘書長、印尼客屬總工會會長吳先生榮譽博士學位。

五、傳承和弘揚客家精神

印度尼西亞共和國是東南亞一個發展中國家,人口有2億多,其中華人有約2000多萬人,華族是印尼第三大族群,其中客家人約有1000萬,占了印尼華人的一半。有人形容:在印尼有人煙的地區,就有客家人。這些客家人,從事金融、工商、文化等各行各業,遍及印尼的軍界、黨政等各個部門和領域,印尼的客家人已經成為一個巨大的華僑資源。

深受中華文化特別是客家文化熏陶的吳先生,有著強烈"崇先報本,和衷共濟"的意識,他以自己是客家人而自豪。

1997年,在亞洲金融風暴中,專製的蘇哈托政權迅速崩潰,千島之國的民主政治隨之出現嶄新的局麵。吳先生緊緊抓住了這一時機,把久藏在心底的客家文化大旗高高擎起。

1998年春,吳先生聯袂潘炳光、熊宏萬等誌同道合的客家鄉賢,在吳榮彬、吳幹彬等兄弟鼎力支持下,創建了印尼客屬總工會,並出任第一任會長,迅速形成一支威武雄壯的客屬大軍。不久,吳先生又全身心地投入到全球客屬文化活動中去,為客家事業出錢出力。

1999年12月9日,第一屆印尼客屬懇親大會在雅加達隆重舉行。這是廣大印尼客屬鄉親30多年來首次聚會,大家群策群力,共商客家事業發展大計,弘揚客家精神。

2000年4月20 日,吳先生發起和籌辦的亞細安(東南亞)客屬懇親大會在雅加達隆重召開。這次大會破例在印尼總統"獨立宮"舉行,時任印尼總統瓦希德出席並主持了開幕式。它的如期召開,敦睦了鄉誼,弘揚了客家文化,增進了亞細安(東盟)地區各國客家人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共同促進了地區的發展與繁榮。

2002年11月,在眾多客屬鄉賢的協助下,數千各國客屬鄉親雲集雅加達,成功舉辦了世界客屬第十七屆懇親大會。在大會上,吳先生要求聯合全世界客家人和華人爭取華族在世界的地位和權力,樹起華夏民族的尊嚴。提議建立一個"世界客屬組織",讓客家人在聯合國非政府組織裏有一席之地。他的提議得到與會者的讚賞,為此,他自出經費,默默地為他的理想奮鬥。經過努力,在吳先生第五次應邀出席聯合國非政府組織年會時,"世界客屬組織"正式名列在聯合國非政府組織機構的名冊中,在國際組織中享有地位。

勤於學習的吳先生,在百忙之中還專門對客家文化的曆史進行研究,先後發表了《跨入21世紀全球客屬的時代使命》、《世界客屬事業新世紀的新任務和新發展》等論文,受到專家學者的好評。

六、為華人謀平等

長期以來,印尼專製政府實行殘酷的排華政策,華人報刊被取締,華人社團被關閉,華語被禁止使用,中文書刊被禁止進口和發行,中國文化習俗被禁止存在,排華事件時有發生,尤其在1965-1997年間,華人被剝奪了政治權利和公民權利。1998年5月在印尼首都雅加達發生的排華慘案,震驚了整個世界,大批華人商店遭劫和摧毀,許多華人被殺,華人婦女遭到強暴,廣大印尼華人掙紮在水深火熱之中。

長期以來,印尼華人的合法權利和權益得不到保護。為了提高華人的社會地位,為了維護華人合法權利和權益,吳先生認為,華人不僅要恢複華文教育,更重要的是要參與政治,華人不參政,就沒有維護華人的聲音,華人合法權益也就得不到保護,為此他馬不停蹄奔走於華人社會,積極號召華人鄉賢們提高參政議政意識。

1998年,哈比比政府開放黨禁,吳先生抓住時機,宣布成立大同黨(全名為殊途同歸黨),目的是創建一個公平、繁榮、文明和不分部族、宗教、種族與集團,擁有相同權利的"大同社會"。很快,大同黨不僅得到華人的熱烈擁護,而且還得到爪哇人、馬都拉人、印度人等族人民的支持。

1999年,大同黨取得了大選權利,成為印尼48個參選的惟一以華人為主的政黨。同年,大同黨取得了3個國會議席、10個省議會議席和30個縣議會議席。到2001年,大同黨已獲得國會、省、縣等各級議會議席共70個,最近兩年又有所提高,如今,大同黨在在全國33個省設立了分部,有基層組織347多個。大同黨為印尼華人參政、議政、從政,提高華人的地位開辟了道路。

七、弘揚中華文化

在促進中華文化傳播,促進中國與印尼乃至東盟各國的經濟文化交流上做了大量工作。吳先生開辦華人報紙、華人學校、華人書局;舉辦印尼華語教師培訓班;開設客家方言電台;成立印尼全國龍獅總會,宣揚中華傳統文化;組織海外華僑回鄉祭祖、尋根認宗;為中國領導人訪問印尼,做好前期和幕後工作。

20世紀70年代是印尼禁止華語的時代,吳先生就一直在努力爭取華語合法化。1998年後,他鼓勵華人要向"做每一件事情,就是為了平等。"的目標站起來爭取平等權,使華文與其他文字享有同等待遇。

l999年,吳先生頂著強大壓力,在印尼重新把華文書店的招牌掛在印尼的街頭,把大量的華文書籍,諸如曆史、散文、詩集、華文課本等一百多種公開展示在印尼各族群的麵前。吳能彬這一石破天驚的舉動,意義非同凡響。在印尼民主改革的洪流下,廣大印尼華人終於迎來了新世紀的春天,華語也很快得到了廣泛普及。

春節是華人的傳統節日,為了恢複被禁30年的春節活動,吳先生與眾多僑領奔走努力。經過多方努力,2000年,印尼政府取消了禁止華人慶祝春節的規定。作好了準備的吳先生迅速同眾鄉賢們一起向廣大華人和印尼各族人民拜年,歡慶第一個合法的新春佳節。

同時,吳先生還關心貧困華人華僑,每逢新春佳節,他都來到雅加達的貧民窟,向年老體弱的華人華僑拜年,為他們家家戶戶送上年貨,並為需要回老家的鄉親,送去返鄉的路費。

為了更好地傳播弘揚中華文化,提高印尼華族的華文水平,更好地讓華人團結起來,互相支持,吳先生及大同黨創辦了創刊宗旨為:唯有和平,才能避免分裂的第一家華文報紙一一《和平日報》和《新聲報》,成為當時華文解禁後在印尼最早創辦的華文報紙,報紙創辦後,深受社會各界尤其是華人社會如潮的好評。

八、情係家鄉

鄉情難忘,客家人離不開濃於血的家鄉情,經過奮鬥成功之後,是不會忘記家園的,總希望盡其所能,回報故土鄉親。客家之子吳先生常說:"一個人活在世上,要對別人有好處。"吳先生的事業不僅在家鄉結了果,他的愛心也在家鄉紮了根,開了花。從20世紀80年代,吳先生多次返回老家廣東梅州,他耗費巨資在家鄉投資開發,為家鄉造橋、修路、建學校,出資興建梅州市僑聯大廈和鄉鎮僑聯大廈等等,其善行義舉,受到家鄉父老們由衷的讚揚。

"家"是客家人最大的精神寄托。為了促進家鄉經濟的大發展,他以旅遊業為陣地,把握機遇動員廣大鄉親,多次組織浩浩蕩蕩的客家之旅,返鄉探親、尋根祭祖。

為了幫助山區客家人民增收,促進老少邊窮地區經濟發展,經過再三論證,吳先生的印尼信心集團與英國D1公司攜手,由他們提供種子,培訓和果實回收,當地政府負責具體實施。在廣西建立麻風樹種植基地,建設年產30萬噸麻風樹生物柴油提煉加工廠。目前,麻風樹的種植計劃正在向福建、江西、廣東、海南、雲南、四川、湖南等地拓展。這樣不僅可以為當地客家人每年提供大量的經濟收入,而且還可以起到保護水土流失,促進山地利用的作用。

吳先生認為:隻有啟程,才會到達理想的目的地;隻有拚搏,才會獲得輝煌的成功;隻有播種,才能有收獲;隻有奮鬥,才能品味幸福的人生。吳先生正以他非凡的氣魄和智慧的雙手,在客家事業發展的曆史畫卷上揮毫潑墨著、抒寫著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