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亚博ap  > 曆史沿革 > 梅州名人 > 現代人物
國學大師饒宗頤
來源:梅州市旅遊局  時間:2012-06-08 10:23:20  瀏覽:-
字號:

▲ 對於饒宗頤先生,溫家寶總理稱讚:“先生學貫中西,集學術與藝術於一身,雖已是耄耋之年,仍心係國家、民族和世界,讓人感佩不已。”

▲ “我們饒家的遠祖過去原居於江西省,幾經遷徙,由福建入廣東,初居於大埔縣,後遷居嘉應州鬆口銅盤鄉(即現在的銅琶村)。到了第十二世祖,定居於潮州,我是第十九世。”

——摘自孫立川、池田大作、饒宗頤鼎談集《文化藝術之旅》

▲ 記者:現在大家都說您是潮州人的驕傲,但是最近好像有研究說您祖上是客家人?

饒宗頤:最近他們實地考察後確定我的祖籍地是廣東梅縣鬆口銅琶村……所以我從祖籍來說絕對是客家人。 ——摘自《饒宗頤:一個文化奇跡》(刊登於2003年1月20日《南方日報》)

饒宗頤在香港大學成立“饒宗頤學術館”時演講

他是第一位講述巴黎、日本所藏甲骨文的學者;他第一個係統研究殷代貞卜人物;他首次將敦煌寫本《文心雕龍》公之於世,又是研究敦煌寫卷書法的第一人;他是撰寫宋、元琴史的首位學者。這些領域囊括了上古史、甲骨學、簡帛學、經學、禮樂學、宗教學等13大門類,他出版有著作60餘部,論文400多篇。他還精通古琴和中國音樂史,書法、繪畫更是清逸飄灑、自成一家。他就是有“漢學界泰鬥”之稱的國學大師饒宗頤。

無論是“北錢(鍾書)南饒”也好,“北季(羨林)南饒”也罷,饒宗頤穩鎮南國,蜚聲海外,演繹出一個將近百年的文化傳奇。當今之世,能集經學、佛學、史學、考古、文學、書畫、音律、梵語於一身而揚名海內外,堪稱“大師中的大師”者,唯有饒宗頤。

一生好學 終成通儒

饒宗頤,字固庵,號選堂,祖籍為梅州市梅縣鬆口鎮銅琶村,1917年出生於廣東潮安縣(今潮州市)的大戶人家。現任香港中文大學中文係榮譽講座教授、偉倫榮譽講座教授、藝術係、中國文化研究所榮譽院務委員等職。

出身富裕之家的饒宗頤,在父親遺留下來的龐大財產與大批書籍之間,選擇了書籍,造就了後來聞名於世的國學大師,是當代中國文化藝術的高峰。

饒宗頤早慧,從小便有神童之稱,家中雖然開的是銀莊,但父親一直執著於學問的追求,這也影響了饒宗頤後來走上學問之道。

生於鍾鳴鼎食之家,然而饒宗頤絲毫不染紈絝子弟的浮誇氣。也許是祖輩長期生活在梅州,得益於“文化之鄉”精髓浸淫的緣故,他天賦異稟,生性清淨,專誌於學,6歲開始練書法,學國畫,尤其喜歡畫佛像。8歲時就讀於潮州城南書院。9歲時,已能閱讀《通鑒綱目》、《紀事本末》等古籍。至10歲,便能誦《史記》篇什,曆閱佛典經史和古代詩詞曲賦。11歲時,師從畫家楊栻學習繪畫山水、花鳥及宋人行草、名家法帖。16歲時,他已經出口成詩了。

1930年,饒宗頤以優異的成績考進省立金山中學初中部。但此時的他對課本中的唐詩宋詞或《古文觀止》早就爛熟於心,認為沒必要在此浪費大好的少年光陰,僅讀了一年他便幹脆不再讀了,居家自學。1935年,年僅18歲的饒宗頤以廣東省立四中肄業的學曆,受聘於國立中山大學廣東通誌館,擔任藝文纂修。由於父親的逝世,留下未完的手稿。17歲的饒宗頤毅然擔負起繼承家學的重任,旁搜博采,拾佚鉤沉,繼續編撰《潮州藝文誌》。

業精六學 才備九能

饒宗頤是中國當代著名的曆史學家、考古學家、文學家、經學家、教育家和書畫家,是集學術、藝術於一身的大學者、國學大師。饒宗頤通曉6國語言,著作數千萬言,研究領域涉及幾十個領域之中的極尖端學術論題,學術貢獻多得驚人,成就太大,因此他的頭銜也多得嚇人。

饒宗頤著述3000萬言,治學之領域,遍及10大門類,著述宏豐,僅《20世紀饒宗頤學術文集》即浩浩12卷,洋洋1000多萬字;專著60多種,各種論文400餘篇。先生通曉英語、法語、日語、德語、印度語、伊拉克語等6國語言文字,其中梵文、古巴比倫楔形文字,有的在其本國亦少有人精通,而饒宗頤先生以一個學方塊字的中國人,卻能通乎異國“天書”,非天才何能如是?

北京大學季羨林教授說:饒公之成就,得益於其能出入乎“地下實物與紙上遺文”、“異族故書與吾國舊籍”、“外來觀念與固有材料”之間。公之熟諳經史子集自不待言,甲骨、簡帛遺文堪稱權威,亞洲諸宗教更是師心自悟。

饒宗頤治學半個世紀以來,足跡遍布五大洲,從事講學、研究和文化交流,先生自謂“五洲曆其四,九州曆其七”,治學60年間,教授、研究員之類的頭銜,即有幾十個之多,其任教、受聘者,多是國際上的名牌學府與研究機構,除香港和大陸大學之外,先生先後在新加坡大學、印度班達伽東方研究所、法國科研中心、法國遠東學院、美國耶魯大學研究院、日本京都大學、九州大學從事講學或研究。

1996年8月,“饒宗頤學術研討會”舉行,來自中國大陸和美國、法國、日本、荷蘭、新加坡以及港、澳、台等地的80多位學者出席,“饒學”的確立,奠定了饒宗頤在國際的學術地位。

治學“秘笈”

饒宗頤畢生治學的秘訣隻有兩個字:“敬”重中華文化,熱“愛”文學藝術。其對中華文化的熱愛和尊重,令許多人佩服。

對於饒宗頤先生,溫家寶總理稱讚:“先生學貫中西,集學術與藝術於一身,雖已是耄耋之年,仍心係國家、民族和世界,讓人感佩不已。”

饒宗頤指出:必須把握最新材料,推動世界對中國文化的認識;“材料的出現,有時會決定學術的方向,帶動起研究的熱潮。像湖北郭店出土的竹簡,引起中外學人很大興趣。我在哈佛講這個問題,外國學者對中國另眼相看。”

季饒二人在學術界並稱“北季南饒”,二人在學術研究上頗有交集之處。季羨林最早向大陸學術界撰文推薦饒宗頤,他曾對饒宗頤大半生學術成就介紹稱“饒宗頤先生在中國文、史、哲和藝術界,以至在世界漢學界都是一個極高的標尺”。季羨林曾盛讚饒宗頤:“近年來,國內出現各式各樣的大師,而我季羨林心目中的大師就是饒宗頤。”

在“葫蘆”裏養生

年逾九旬的饒宗頤現居住在香港,步履穩健、耳聰目明、精神矍鑠。每每有人問及養生之道,饒宗頤僅一句話:“坐在葫蘆裏。”大家相互猜測,難道這個“葫蘆”就是葫蘆賣藥、猜不透的意思?饒宗頤搖搖頭,笑著說:“是元代詩人的一句話:‘天地小於瓜’。”豁達之情了然於胸。

饒先生說:“我對自己的身體很珍重!珍重,就是做學問時,我完全投入,疲倦了,我會停止;吃東西,飽了就馬上停止,自己克製自己。自14歲起,我學‘因是子靜坐法’,我早上會沐浴和靜坐,然後散步,晚上9時必寬衣就寢。”

饒宗頤說他現在甚少出門,甚少應酬。他每天清晨四五點醒來,寫字、看書、做研究,然後再回去睡個“回籠覺”。中午在女兒的陪伴下到家附近的一個潮汕餐廳食用午餐,下午要麼休息,要麼繼續看書,晚上很早就睡覺了。陽台外是香港有名的跑馬場,一周兩次的賽馬,饒宗頤常常在躺椅上看著,當休閑節目。

“父親的心靈很純真。”女兒眼中的饒宗頤是這樣的:“他已經90多歲了,但還是很勤奮,總是有忙不完的事情。”

饒宗頤還說,我的好處是活得長命,龔自珍隻活到49歲,王國維先生50歲,以他們50歲的成績,和我90多歲的成績比較,是不夠公平的;但龔自珍也的確“火氣”大了一點,要不,可以更長命,成就更大。學問其實是積微之功,在於點滴之積累。人的生命如同蠟燭,燒得紅紅旺旺的,卻很快熄滅,倒不如用青青的火苗更長久地燃燒來得經濟。

(文/姚豔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