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劍英在廣州鬆園賓館
葉劍英故居圖
開國元帥葉劍英出生於梅縣區雁洋鎮,並在這裏成長、求學、立誌,度過了童年和少年時期。客家人深厚的文化底蘊、勤勞勇敢的品質,孕育了葉劍英突出的文學素養和堅定的革命鬥爭意誌。葉劍英戎馬倥傯,從投身革命離開家鄉開始,一直少有機會回鄉探親,但不管身在何處,身居何位,他永遠對故鄉的親朋舊友、山山水水充滿了眷戀思念之情,熱愛家鄉和關心家鄉的情懷始終如一。作為華夏詩壇上著名的“詩帥”,葉劍英詩作整體直抒胸臆、語意明暢、題意顯豁,而其中不乏表達思鄉的詩句,“梅花端的種梅州”“歸讀陰那梅水濱”等等無不體現著葉劍英心中那份濃厚而純粹的家鄉情結。
梅花端的種梅州
1897年,中國半殖民地化愈加嚴重,外有西方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狂潮,內有清政府貪汙腐敗。這一年的4月28日,葉劍英出生於雁洋鎮的一個普通家庭,其父是典型的客家人,像大部分客家人一樣在家務農,經營一些小生意,卻也始終重視對後代的教育培養。梅縣對於葉劍英而言,不僅僅是出生的故鄉,也是學習成長,乃至革命思想萌芽孕育的地方。葉劍英幼時喜聽客家歌謠、民間故事,少時在私塾也不斷在學習中國傳統文化和其中的英雄事跡,從而培養了其反抗社會不公和剝削壓迫的鬥爭意識。1911年,年僅14歲的葉劍英,獲悉廣州黃花崗起義失敗,揮筆寫下“浩氣衝天貫鬥牛,英雄壯誌未曾酬。倚天萬裏須長劍,不滅豺狼誓不休”的豪言壯語。1915年,其在梅縣油岩奮筆疾書:“放眼高歌氣吐虹,也曾拔劍角群雄。我來無限興亡感,慰祝蒼生樂大同。”1917年更是考入雲南講武堂,畢業後跟隨孫中山出巡廣西、參與黃埔軍校建校、參加兩次東征討伐軍閥陳炯明、參加北伐戰爭,一路披荊斬棘,南征北戰,在這期間,寫出了“心如鐵石總溫柔,玉骨姍姍幾世修。漫詠羅浮證仙跡,梅花端的種梅州”的經典名句。詩中除讚頌梅花“鐵心玉骨”的品格,“幾世修”的艱難煉成,更是寄托了青年遊子葉劍英在外“梅花端的種梅州”的濃濃思鄉情懷,印證了葉帥金戈鐵馬之外,想起故鄉,總有萬千溫情在心中。
念年人事各西東
1927年,蔣介石不顧國內形勢,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葉劍英發表“討蔣通電”,與蔣介石決裂,於7月秘密加入共產黨,隨後協助周恩來等進行南昌起義,並領導廣州起義,起義失敗後離開廣州。1931年到達中央蘇區參加蘇區建設和鬥爭,1934年參加長征,任紅軍第一縱隊司令員,在一次敵機轟炸中負傷,帶傷堅持行軍作戰。1935年,識破張國燾分裂陰謀,立即報告毛澤東,在危急關頭保護了黨中央,毛澤東後來屢次稱讚這是葉劍英在關鍵時刻為黨和革命立的一個大功。全麵抗戰爆發後的第二個年頭,葉劍英重回廣州,寫下《羊城懷舊》:“百戰歸來意氣雄,念年人事各西東。關心最是公園路,十丈紅棉依樣紅。”字裏行間不僅凝結著對同學朋友的誠摯友誼,也充分表達了一個在外軍人眷戀故土的赤子之心。
頓令鄉思起乘除
新中國成立後,葉劍英回到廣東任省人民政府主席,1949年底至1953年,領導了華南地區的剿匪鬥爭、經濟建設等各項重大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1950年左右在梅縣老鄉丘哲的廣州家中作客,興起之時,觸景生情作詩一首:“蛇羹魚彈勝蓴鱸,越秀山前客不孤。溜到新歌翻舊調,頓令鄉思起乘除。”詩詞中葉帥引用思鄉典故“蓴鱸之思”表達自己懷念故鄉之情,“蛇羹魚彈勝蓴鱸”中的“蛇羹”“魚彈”正是其家鄉梅縣的名菜,彰顯著其濃濃的戀家思鄉情懷。在葉劍英征戰在外的戎馬生涯中,由於少有機會回梅縣,家鄉雖近在眼前,卻也遙不可及,而正是麵對這種無法返鄉的無奈,懷著對家鄉山水無限的思念和為民族複興而獻身的偉大誌向,一心革命、奮勇抗爭,直至中國革命走向成功,新中國成立,才有了重返故裏的機會,有了和老友同桌食酒、同唱山歌、重溫舊事的時間,以及“頓令鄉思起乘除”的萬千感慨。
歸讀陰那梅水濱
新中國成立後葉劍英曾多次回梅州視察,更是對梅州的發展建設作出具體指示。1957年,葉劍英親自為母校東山中學校慶題詞:“東山是被初升的光芒照耀過的地方,1929年中國工農紅軍曾經在這裏播下了嫩芽……”並囑咐母校師生要保持謙虛,戒驕戒躁,勇往直前。1971年1月,葉劍英出差順途回到梅縣,看到家鄉發展仍然落後,山區一片凋零之象,告誡家鄉人民:要向山進軍,造林種果,靠山吃山,吃山養山,治山致富,廣開生產門路。1973年8月,在中南海接見赴大寨等地參觀學習的梅縣地委主要負責同誌時,指出“世界革命我們要關心,家鄉建設也要關心”,並作重要講話,為梅縣的發展指明了方向。1977年,葉劍英來到廣州冬休,住在鬆園賓館,舉目青山蒼鬆,遙想家鄉,寫下了朗朗上口的《鬆園》:“四麵青山列翠屏,鬆園終不老閑身。會當再奮十年鬥,歸讀陰那梅水濱。”表達了其雖年事已高,“會當再奮十年鬥”的進取精神,以及希冀重回青少年時期“歸讀陰那梅水濱”的意願,表達了繼續發揮餘熱,為家鄉為國家作貢獻的渴望。故鄉,始終是葉劍英魂牽夢繞的地方,他時刻關注著梅州的發展建設,時刻關心著梅州人民的生活和教育事業。
萬丈霞光值暮時
1980年5月,在廣東省委書記、省長習仲勳等的陪同下,葉劍英最後一次視察梅縣,在梅縣整整住了四天,並接見了地、縣、市幹部,十分高興地誇讚了梅州發展建設的成績,再次提出“要向山進軍”和抓好幹部建設的要求。在重訪雁洋舊居和兒時讀書求學之地時,已是83歲高齡的葉劍英感慨良多,寫下《回梅縣探老家》一詩:“八十三年一瞬馳,木窗燈盞憶兒癡。人生百年半九十,萬丈霞光值暮時。”八十三年不過匆匆一瞬,故鄉的點點星星浮現腦際,父親走街串巷的吆喝聲,母親煲飯時柴火的燃燒聲,自己在“竹精子”下背誦《千字文》的琅琅聲,“木窗燈盞憶兒癡”,一切都那麼清晰,卻也是再觸碰不到。尤為可貴的是,葉帥的這首詩詞表達了豁達的心境和終生奮鬥的意境。“人生百年半九十”,人生百年,九十歲也隻是一半而已,“萬丈霞光值暮時”,道出了其“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的生命不息、奮鬥不止的向上精神。家是中國人一直為之奮鬥的源泉,葉劍英追求理想離開家鄉,義無反顧投身革命,危難之際勇往直前,於亂流之中力撐殘局,始終是為了國家這個“大家”。(中共梅州市委黨史研究室 鄧威雄 陳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