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亚博ap  > 曆史沿革 > 梅州名人 > 現代人物
革命詩人蒲風
來源:梅州市旅遊局  時間:2022-03-07 09:31:23  瀏覽:-
字號:

  1928年,郭沫若旅居日本,在極端困難的情況下,從事中國古代史、甲骨文和金文的研究和文學創作,同時積極支持國內新文化運動,關懷進步文藝青年的創作,蒲風就曾經得到他的熱情指導。

  蒲風(1911——1942),梅縣人,現代著名詩人。他從小就愛讀郭沫若的詩,深受其詩的熏陶,並專門研究還發表過論文,稱讚郭沫若是"新詩壇上第一個成功的人"。1934年春,23歲的蒲風在上海出版了第一部詩集《茫茫夜》,內容反映了華南農村農民破產的境遇和鬥爭。此時,他急於想知道自己的創作道路是否正確,就趕忙寫信並把這部詩集寄去向郭沫若求教。郭沫若與蒲風素昧平生,但讀完此詩後很快作了回答,給予充分的好評,並對作者在信中談及的詩歌大眾化應走什麼樣的道路的看法加以肯定,中肯地指出:"所言這三條路很對。"

  1934年冬,蒲風因在上海開展革命活動受到國民黨上海當局的追查,偕同胡一聲等人東渡日本東京留學。到東京不久,他即誠懇地致函郭沫若請求接見,郭沫若立即複信表示歡迎,又恐蒲風初到異國他鄉,人地生疏,還特地畫了一張到他家的路線示意圖附在信中。1935年正月,蒲風便專程拜訪,此後便常去郭沫若家中求教。蒲風創作的長篇敘事詩《六月流火》完稿後,又送呈郭沫若求教。郭沫若提出了寶貴的修改意見。此詩問世後,受到普遍的歡迎。魯迅先生曾親自代購此書寄給北方的作家曹靖華。但也有個別人指責全詩沒有主角。1936年4月4日,蒲風再次造訪郭沫若,就當時的詩歌創作、詩壇的動向、郭沫若的某些詩歌以及自己的《六月流火》等問題,作了較長時間的傾談,郭沫若認真而誠懇地回答了蒲風提出的三十二個問題。

  關於《六月流火》沒有主角的問題,郭沫若認為"雖無主角,但也有革命情調做焦點。其詠'鐵流'(即歌頌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二萬五千裏長征--筆者)一節可以把全篇振作統率起來。結尾輕輕地用對照法作結,是相當成功的。"因此,"主角的有無並無關緊要。……凡是不用主角的大都是比較新的形態,以情調、思想或故事去做中心的發展。"對於詩歌的長短,郭沫若認為:"一般的說來,好的詩都是短的詩,好的長詩大多是短詩的彙集,或則隻有其中的某某章節為好。詩人做詩不應該去貪長,要短乎其所不能不短,長乎其所不能不長,便可以恰到好處。"蒲風還問郭沫若,在我國詩界革命期間(1894-1919),有哪些詩作引起他的注意。郭沫若回答說:"……黃公度(即黃遵憲)可以說是近代的大詩人,他的詩我大概都已念過。……深處的透明……平麵的透明……立體的透明。在近代詩人中,黃公度有些這樣的風味。"

  1936年夏,蒲風從日本東京回國,先後到青島、福州、廈門等地繼續開展新詩歌活動,曾再寫信向在日本的郭沫若求教,得到他的複信讚同。抗戰爆發後,郭沫若也從日本回國,先到上海,後又到廣州,積極從事抗日救亡工作。此時,蒲風已先抵達廣州,曾撰文熱情地向廣大讀者介紹郭沫若和他的詩。在歡迎郭沫若的大會上,蒲風又滿懷激情朗誦了自己的詩作:《歡迎詞--獻給郭沫若先生》,表達了敬仰之情。郭沫若在廣州的時間雖然很短,但還是兩次為蒲風主編的《中國詩壇》題詞,為詩集《街頭詩歌》題簽,對蒲風的詩歌活動繼續給予熱情的支持。(張自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