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亚博ap  > 曆史沿革 > 梅州名人 > 近代人物
丘逢甲不平凡的一生
來源:梅州市旅遊局  時間:2016-11-01 17:22:23  瀏覽:-
字號:


丘逢甲


丘逢甲

丘逢甲(1864年——1912年),祖籍蕉嶺縣文福鎮,字仙根,號蟄仙、蟄庵、仲閼,又名倉海,出生於台灣苗栗(舊屬彰化)。其祖先屬於中原南遷的客家族係。

  抗日保台維護祖國統一

  丘逢甲生性聰穎,14歲考取秀才,25歲中舉人,26歲中進士,授工部虞衡司主事,因不願做官告假離職返台,開始從事教學培育民智。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丘逢甲預見到台灣前途危難,以"抗倭守土"為號召創辦義軍,自己帶頭變賣家產以充軍費,並動員親屬入伍。

  1895年4月17日,在甲午戰爭中戰敗的清政府與日本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把台灣和澎湖列島等割讓給日本。丘逢甲憤然召集台灣鄉紳咬指血書,聯合電奏清政府抗爭,表明"萬民誓不服倭",要求廢約抗戰、保衛國土。但清廷回電稱"台抗京危"不予理睬。在台灣人民"無主可依"、"無人肯援"而強敵壓境的危急情況下,悲憤至極的一介書生丘逢甲力倡建立了以清朝為正朔的"台灣民主國",與台灣紳民一起自主保台。他傾盡家資,組織和率領數萬義軍,橫刀躍馬與日寇浴血奮戰。經過20多個日夜艱苦卓絕的激烈戰鬥,氣壯山河的保台抗爭失敗。經部將勸說,丘逢甲不得不揮淚內渡,回到祖籍廣東鎮平縣文福淡定村。後新加坡有報載文評曰:誌雖未酬,而義聲震於天地,名節已堪千古。

  丘逢甲回大陸後一直念念不忘故土台灣,謀求祖國統一,臨終彌留之際,囑咐家人:"葬須南向,吾不忘台灣也!"

  興學育才教育救國

  丘逢甲認為"欲強中國,必以興起人才為先;欲興起人才,必以廣開學堂為本"。抗日保台失敗後他更是切身體會到"非開民智養人才,莫能挽救國難。"內渡回大陸後,他先後在潮州韓山書院、潮陽東山書院、澄海景韓書院任主講,1901年春在汕頭正式創辦嶺東同文學堂,為廣東曆史上第一所新式學校。1904年夏,丘逢甲在蕉嶺縣城桂嶺書院創辦專門培養小學師資的鎮平初級師範傳習所。1904年冬在蕉嶺東山(縣城城東)、員山(文福白湖村)創辦創兆學堂各一所。他通過自辦、鼓勵別人辦、派出得力弟子到各地活動等形式,在嘉應、興寧、長樂(今五華)、平遠、福建上杭和武平、江西尋烏等地辦學,"勸辦學校以百數"。

  丘逢甲大力推行新學,"專以新思潮及有用之學課士",主張"德智體"等各方麵全麵發展。智育方麵引進西學,積極改革教學方法,聘請一些英、日籍學者及歸國留學生為教師。要求教師因材施教,主張開放式教學,崇尚學術爭鳴。鼓勵學生自學、多思、善問,要有"與眾有異的主張",勤讀報刊,關心國事。

  丘逢甲成為廣東乃至全國有聲望的教育家,曾被兩廣總督聘為學務處視學,教育界同仁公推為廣東教育總會會長,1909年廣東谘議局成立,被推舉為副議長,主持日常工作,力推粵社會政治改革。武昌首義成功後,力促廣東和平脫離清政府"共和獨立",並出任廣東革命軍政府教育司司長。辛亥革命成功後任廣東革命軍政府教育司司長。"在其興學十餘年中,培植人才至多。廣東革命誌士多半出其門下。"後來的廣東北伐軍總司令姚雨平(平遠人)、廣東軍政府總參議朱執信、中山大學校長鄒魯(大埔人)等均受教於丘逢甲創辦的學校,皆成為後來革命的中堅力量。

  順應曆史潮流支持民主革命

  丘逢甲盛讚孫中山先生領導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號召粵籍巨商資助孫中山的革命事業。他積極支持姚雨平、朱執信、鄒魯等人的革命活動。1910年,廣州新軍起義、黃花崗起義失敗後,他利用自己的社會政治地位,庇護被偵捕的革命誌士。廣東革命軍政府成立後,丘逢甲被推舉為赴南京籌組中華民國中央臨時政府的廣東代表之一,被選為參議院參議員,在辛亥革命中立下了不朽的功勳。

  作品宏富的"詩界革命之巨子"

  丘逢甲6歲能詩,7歲能文,14歲時被福建(當時台灣屬福建管轄)巡撫兼學台丁日昌譽為"東寧才子"(東寧為台灣別名),從此詩名大震。詩集主要有《柏莊詩草》和《嶺雲海日樓詩抄》,前為內渡前作品,後為內渡後所作。雄邁激越、悲壯酣暢為其藝術風格。

  內渡後所作的1700多首詩以憂時濟世之作最為突出,具有鮮明的時代內容,體現了丘逢甲"重開詩史作雄談"的創作特點。或抒發懷念故土親人、渴望收複台灣、實現祖國統一的豪情壯誌,或針砭時弊、探究社會病根,或呼籲革新自救、勵精圖治,等等。在形式上頗為放恣,不為格律所拘,語言圓熟流暢,好以外來詞彙、方言俗語、新名詞、新概念、新知識入詩,反映出社會變遷與語言變革的本質關係。其詩表現出獨具一格的創新意識,"震動一時"。梁啟超把丘逢甲和黃遵憲並稱為"詩界革命之巨子"。柳亞子先生在《論詩六絕句》中評論說:"時流競說黃公度,英氣終輸倉海君。"學界大多認為,充分顯示近代"詩界革命"之實績者,是詩作宏富的丘逢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