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如璋
何如璋
套題照片為大清國首屆駐日本國使臣照(抱小孩者為何如璋,右一為黃遵憲)。
"相如傳檄開荒去,博望乘槎鑿空回。何似手齎天子詔,排雲直指海東來。"這是晚清出使日本國欽差大臣何如璋接受使命奉到光緒皇帝親筆國書之後,懷著興奮的心情從北京啟程赴任時吟詠的一首詩。
一八七六年,時任總理大臣李鴻章再三敦促,於是清政府決定向日本派遣使節,因李鴻章的推薦,何如璋成為極選者。一八七六年(光緒二年)十月,光緒皇帝於養心殿召見何如璋,鼓勵有加。一八七七年一月十五日,清政府宣布:"改派翰林院侍講何如璋,即選知府張斯桂為出使日本國欽差大臣。"並決定以何如璋為正使,張斯桂為副使。此時,何如璋挑選非翰林院任職且非進士出身的黃遵憲為參讚,誠然,他非僅看中黃遵憲的"文辭"之才,更看重其"憂時感事,頗具境界"之人。
何如璋,字子峨,大埔人。一八六一年考中舉人,一八六八年(同治七年)恰好在日本明治維新那一年考上進士,欽點入翰林院授庶吉士,爾後任散館授職編修。因其研究當世之務,被李鴻章視為翰林院裏少有的通曉洋務的人才而頗加推薦。
一八七七年十一月二十六日(光緒三年農曆十月二十二),何如璋率駐日使團一行十餘人,並帶跟役二十六名,共四十餘人,登上江南第五號"海安"兵船從上海黃浦啟航。這是中國政府有史以來第一次派出的駐日外交使團,可謂中日關係史上重大事件。
十一月三十日,"海安"兵船抵日本長崎港,日本戍即掛龍旗,長崎炮台鳴禮炮二十一響致敬,其它國家兵艦亦接連鳴禮炮以示敬意。抵神戶時,當地華僑派出以騎士為前導的儀仗隊前來歡迎,日本國民以及歐美僑民也熱情地遠道而來瞻仰中國使臣風采。
十二月十六日,何如璋一行乘坐的兵船遠航近萬裏終於抵達橫濱。"海安"兵船入港時,炮台又鳴禮炮二十一響表示熱烈歡迎。到橫濱後,何如璋派遣參讚黃遵憲"先赴東京見外務卿,並具函通殷勤約相見"。爾後,率副使張斯桂和參讚黃遵憲入東京,"遂赴外務省晤正卿寺島宗則、大輔較島尚信,鈔國書稿示之寺島"。二天後,日本外務省通告何如璋公使,定於十二月二十八日(光緒三年農曆十一月二十四)謁明治天皇,呈遞國書。
二十八日晨,何如璋公使率副使張斯桂、參讚黃遵憲等一行,由橫濱坐火車至東京的日本皇宮晉見明治天皇,呈上國書。
何如璋公使呈遞的國書內容是:
大清國大皇帝問大日本國大皇帝。朕誕膺天命,寅紹丕基,眷誌友邦,言歸於好。茲特簡二品頂戴升用翰林院侍講何如璋為欽差出使大臣,三品頂戴即選知府張斯桂為副使,往駐貴國都城,並令親齎國書,以表真心和好之據。朕知何如璋等和平通達,辦理交涉事件,必能悉臻妥協。惟冀推誠相信,得以永臻友睦,共享升平。朕有厚望焉。大清光緒三年七月初五。
此次晉見明治天皇,呈遞國書,為中日兩國關係史上未曾有之舉,黃遵憲說:"日本漢學者皆謂,自隋唐通好以來,千有餘載,及是使者始奉皇帝國書,待以鄰交之禮,書之史冊,實為至榮。"
以何如璋為首的使團此後駐日四年有餘,他們悉心查訪日本的民情政俗,深入考察日本明治維新,力倡容納西方科學思想以改造中國傳統文化和改變封建專製,渴求強國之道。他們篤邦交,爭國權,為促進中日文化交流和兩國人民的友誼所繪寫的多彩篇章,直至百年後的今天仍被世人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