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亚博ap  > 曆史沿革 > 梅州名人 > 近代人物
鄧樹南:兩次“破家”支持辛亥革命
來源:梅州市旅遊局  時間:2016-11-01 17:22:47  瀏覽:-
字號:


鄧樹南像


庭院深深見證樹南廬如煙往事


年近九旬的鄧景揚老人在訴說父親的往事


樹南廬栩栩如生的木雕

為革命慷慨捐銀20餘萬元;加入南社結交天下文士;回鄉創辦梅縣首家銀莊;建起充滿客家文化象征符號的大宅——

  [鉤沉]

  □本報記者 劉奕宏 李錦讓 鍾小豐

  百年前的辛亥革命,黃花崗起義和廣東北伐軍北伐以其英雄史詩般的壯舉載入史冊。這一壯麗詩篇的書寫,離不開一群梅州人的慷慨任事,他們或英勇戰鬥流血犧牲,或毀家紓難獻出家財。時光的流逝,他們中的一些人,藏在了曆史的雲煙之後,支持和參與革命的事跡,猶如古老的壁畫,隻留下一片淡淡的墨痕。為支持上述兩項壯舉慷慨捐銀的梅州籍革命僑商鄧樹南,就是這樣的一位曆史人物。他到底為辛亥革命捐出多少家財?在他的後人眼中,一度也是難以弄清的謎。他身後留下的客家大屋“樹南廬”,所蘊含的文化藝術價值,仍待世人的進一步品讀。

  支持革命,曾捐銀20多萬元

  鄧樹南,光緒元年(1875年)出生在今天梅江區三角鎮一個寂靜的村落,他出身家境清貧,少年時代遠渡重洋,往荷屬東印度(今印尼)的泗水一帶謀生。通過勤奮和節儉,用積蓄的資金和友人一起創辦 “誌成”公司,經營商業,取得成功,在當地商界享有較高的聲望。

  有了錢,按出洋人的傳統習慣,首先應該回家買地建大房子,所謂“富貴不還鄉,如衣錦夜行。”然而鄧樹南卻選擇支持孫中山領導的反清革命。在黃花崗起義前夕,鄧樹南還經營一家“德彰”公司,股東有陳、巫、廖等同鄉。由朱浩懷所著,經姚雨平審定的《姚雨平先生革命史》專門提及鄧樹南為黃花崗起義的舉事捐出一大筆錢,接受款項的經手人王錫民正是姚雨平派往南洋募款的代表。

  黃花崗起義雖然失敗,卻敲響了清王朝的喪鍾。繼之而起的武昌起義成功,廣東等南方各省宣告和平光複。遠在南洋的姚雨平緊急返回廣州,與軍政府都督胡漢民商議時局,姚雨平以太平天國的教訓為例,主張立即組織軍隊北伐,支援長江一帶遭清軍攻擊的革命軍。廣東方麵在1911年冬組成一支8000多人的北伐軍,任命年方三十的姚雨平為總司令,發表誓師文,分三批借道海路,抵達上海,轉往南京。鄧樹南為此又捐贈了一筆為數不菲的經費,給予老友姚雨平有力的支持。

  1912年初,鄧樹南啟程回國,前往南京見證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的誕生,好友黃興特地派出一個營的官兵到上海的黃浦江口岸迎接和護送鄧樹南。如此隆重的儀式,可見鄧樹南在革命黨人心中的分量,源自他多年為革命慷慨提供經費的君子之風。然而過去一段時期,梅州有關辛亥革命的文獻,甚至鄧樹南目前唯一健在的兒子鄧景揚老人,對鄧樹南捐資支持革命的數額到底大到何種程度,也不清楚。記者對這個謎團的解開,是從研究鄧樹南加入南社這一不為人知的史實實現的。

  1912年4月初在上海,鄧樹南見到了指揮廣東北伐軍凱旋的好友姚雨平。此時卸下軍裝的上將姚雨平加入了南社,正與一批南社人士柳亞子、蘇曼殊、葉楚傖等一起創辦《太平洋報》,並自任社長;鄧樹南獲邀請與南社元老、同盟會員陳陶遺一起任報社顧問,參與辦報的梅州籍人士還有林百舉、王錫民、梁龍。4月13日,姚雨平在上海愚園的楠木廳設宴,與44位南社、同盟會人士一起歡迎鄧樹南。宴會上,姚雨平介紹了鄧樹南“破家”為國的曆史,略謂:“先生醉心革命事業,曾兩次破家,捐助經費共銀二十餘萬元。今民國成立,先生翩然歸來,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