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遵憲,字公度,晚清愛國詩人,傑出的外交家、政治家、教育家,1848年生於嘉應州(今梅城東區下市角),卒於1905年。
黃遵憲
多年來黃遵憲的曆史地位被不少人局限性地理解,後人往往從文學或詩界革命的領域去理解他,而忽視其作為愛國者、思想家、變法維新者、政治家的本來麵目,對黃遵憲曆史地位全麵深刻認識,是直到近年來才開始出現的。"且看:
——影響中國近代思想界的達爾文進化論和盧梭民約論,最早是由黃遵憲介紹到中國來的,中國士大夫最早是從黃遵憲撰寫的《日本國誌》了解到人權、民主、平等的概念。《日本國誌》中的維新變法思想,使當時的康、梁乃至光緒皇帝都受到很大啟發,其"分官權於民"的思想明顯地啟發了一代偉人孫中山形成民權主義的思想。
——黃遵憲與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章太炎、嚴複等"書生議政,坐而論道"不同,他有豐富的外交實踐經驗與鬥爭經驗,他在戊戌政變前的湖南創立了保障社會治安的保衛局等措施在政變失敗後仍能保留下來,就說明黃遵憲的改革是切中國情的,他在湖南協助陳寶箴推行新政的卓越成效是他把變法理論靈活運用於中國實踐的結果。
——黃遵憲在漫長的外交生涯中,深知國家主權的重要性,沉痛指出:"弱為萬國役,治為天下強。"他致力保護華僑、僑工的權益,抵製排華運動,聯絡僑商組織商會;在新加坡又創立保衛華工的南洋護照製度。
——黃遵憲被公認為晚清"詩界革命的一麵旗幟",其"我手寫吾口,古豈能拘牽!"的呐喊成了詩界革命的口號;其《人境廬詩草》的清新之風,一掃舊體詩的陳腐暮氣;其詩作真實生動地記錄了晚清絕大多數重大曆史事件,因此生前即有晚清"詩史"之譽。1951年,北大名師王瑤寫了《祖國十二詩人》一書,列出了從屈原、宋玉、李白、杜甫到晚清黃遵憲一共十二位中國最偉大的詩人,並逐漸成為社會共識。嘉應州(梅州)黃遵憲,這位中國曆史上最耀眼的十二詩星之一,令世人刮目。他同時又摘得中國最長詩冠亞兩桂冠。
黃遵憲故居
黃遵憲在短短的58年生涯中,遊曆日、英、法、意、比、美及新加坡等西方國家以及香港等共13個年頭,親身感受到撲麵而來的西方文化浪潮,他站在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高度,理性地把握世界的潮流和中國的國情,積極主張維新變法,在維新變法失敗後,他卻矢誌不渝,堅信"滔滔江水日趨東,萬法從新要大同"的革新之道。100多年過去了,今天緬懷起這位客家先賢的遠見卓識,仍然令人肅然起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