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榕軒、張耀軒簡曆
張榕軒和張耀軒兄弟,梅縣鬆口人,同是我國近代華僑中的先驅拓荒者和近代史上的著名華僑實業家、印尼的華僑領袖。張榕軒自1895年被清政府委任為駐檳榔嶼副領事後,開始由商步入仕宦之途,但仍然是亦官亦商。張耀軒則仍主要從事實業活動。張氏兄弟致力於僑居地的經濟發展。他們兄弟為社會謀福利,鼎力支持孫中山領導的民主革命,熱心祖國文化教育事業,對振興祖國工商業更是不遺餘力,興建了中國近代史上第一條華僑經營的商辦鐵路,名揚海內外,為後人所追思。
張榕軒
張耀軒
1、成就實業維護華僑權益
張榕軒(1851——1911年),名煜南,家名爵幹;張耀軒(1861——1921年),名鴻南,家名爵輝,是梅縣鬆口鎮溪南村人。據當地族譜所載,他們是閩粵張姓始祖張化孫的23世裔孫。父母生下兄弟七人和一個妹妹。榕軒少年時因家境清貧,在私塾念過幾年書便輟學就商,幫其父在梅縣鬆口圩鎮作米穀、雜貨小商生意。後因經營慘淡,本小利微,難於維持十口之家的生計,他隨家鄉"水客"隻身前往南洋荷屬蘇門答臘(今屬印度尼西亞)謀生。張榕軒出國後不久,其父在家去世,雜貨店務由其弟耀軒經營。
張榕軒初投大埔籍華僑巨商張弼士門下任職員,由於誠實守信,善於經營,極受信任並被重用。後來手頭有了積蓄,他即自立門戶,在荷屬蘇門答臘棉蘭經營商業、墾殖業和開辦銀行等,並招其弟耀軒前往。其中一段時間,調駐該地的荷蘭殖民政府軍隊由於後勤補給線過長,改向當地征購軍需糧秣,張氏兄弟多方想辦法,取得了代行采購一部分糧食補給任務,從而發了一筆大財。
清光緒四年(1878年),張榕軒投巨資與張弼士在爪哇日惹合股創辦墾殖公司,經營橡膠、椰子、咖啡和茶葉等,張榕軒投資數百萬荷盾,先後開辟橡膠園七、八所和茶葉加工場一處,地廣百餘裏,擁有職工數千人。後來又與張弼士合資創辦一家日惹銀行,以調劑全埠金融,隨後又開設萬永昌商號,經營各類商品。曆經十餘年銳意經營,不僅企業發達,且促進了棉蘭市場的繁榮,資產總額累計達數千萬荷盾,成為該埠華僑中之巨擘。張榕軒也因此逐漸成為棉蘭地區公認的華僑頭麵人物。
張耀軒因感在家鄉難以施展抱負,清光緒五年(1879年),應其兄之邀前往棉蘭。張耀軒為人敦厚,工作細致,到棉蘭不久,即被其兄委任為企業總管,鼎力協助發展事業。後來張耀軒也在西甫蘭地區買下一處荷蘭人經營不善之大種植園,並委任另一荷蘭人安尼斯為其30多個種植園的總管,經營種植橡膠,成為該地委任白人為其總管的第一個華僑種植園主。
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張弼士應清政府邀請回國商議籌辦中國通商銀行事宜時,因深悉張耀軒善於籌算,因而十分信任他。歸國前,張弼士就將其在東南亞的所有企業委托張耀軒全權代理。這樣,張氏兄弟頓時聲名顯赫,一躍成為東南亞擁有實力的財團富豪之一。1898年,張耀軒隨張弼士從巴達維亞前往新加坡辦理商務時,因受德國郵船公司推行種族歧視政策的刺激,繼續投資,與張弼士合股在巴達維亞、亞齊創辦"裕昌"和"廣福"兩個遠洋輪船公司,經營客運與貨運。1910年前後,張耀軒應張弼士之邀前往巴達維亞,會見當地華人"瑪腰"許金安、"甲必丹"李全俊,又參與籌辦中華銀行,在總股份六百份中,以張耀軒的名義認購了二百份。從此,張耀軒也把他的事業進一步擴展到爪哇島。
荷蘭殖民當局以張氏兄弟辟埠有功,又操埠中金融大權,且備受廣大華僑的擁戴,為嘉獎其功,就向他們兄弟二人先後授予"雷珍蘭"、"甲必丹"之職(皆前印殖民當局之軍銜,"雷珍蘭"相當於中尉,"甲必丹"相當於上尉),張榕軒還被提任為華人瑪腰(即少校)職務。這些職務是西方殖民者據有東南亞後,為便於華僑社區的內部自治,授予所委任的華僑領袖人物的官銜,領導埠內華僑。
荷屬華僑備受外國人的歧視與虐待,蘇門答臘各島數十萬僑眾,既無地位,顛沛流離,處於水深火熱之中。張氏兄弟出任荷蘭華人官職後,興利除弊,凡苛虐之條例,必出麵與當局交涉,至取消為止。當時華僑納稅是估算個人收入計征的,往往多估,使華僑增加負擔,蒙受損失。張氏兄弟為維護華僑利益,極力交涉,當局隻好將華僑稅務劃歸張氏任內之"瑪腰"公署代征,收入微薄者減征,失業者免征,使華僑得到解決實惠,為當地華人所稱道。
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黃遵憲出任我國駐新加坡總領事時,深知張榕軒富有愛國心,熟諳僑情,早已為當地華僑公認的頭麵人物,乃舉薦張榕軒為我國駐檳榔嶼副領事。張榕軒於1895年上任後,從此由商步入仕宦之途,但仍然是亦官亦商。是時,檳榔嶼無正領事,一切外交政務均由副領事行使職權。他在任內,僑民安定,友邦親善,因而備受僑民欽敬。
張榕軒、張耀軒兄弟投資的潮汕鐵路開張誌慶圖
2、實業救國支持革命事業
張氏兄弟發達後,對於祖國各項義舉無不熱情支持、幫助。當他們得知清廷擴充海軍發動籌集經費和籌辦京師醫局,以及陝西鬧旱災、順直(今北京)發生饑荒籌賑時,都先後捐出巨款幫助,受到清廷嘉獎。張榕軒被授予花翎二品頂戴候補四品京堂,張耀軒被授予花翎三品卿銜江西補用知府。
張氏兄弟對於振興祖國實業也不遺餘力。在張弼士的鼓勵下,他們向"實業救國"理想邁出重要步伐,乃設想建造潮汕鐵路,為繁榮故鄉經濟造福。
1899年張弼士由清廷委派為佛山鐵路總辦,後調任閩廣農工路礦大臣,上疏《招商興辦鐵路》奏準,即邀張氏兄弟回國商討興辦鐵路事宜。當時榕軒帶重禮入京覲見光緒皇帝,張氏以己瞻"天顏"、得沐"殊恩",懷著感激的心情,接受了工部和礦務鐵路總局提出的意見,決定籌建潮汕鐵路。
1903年,已被清廷委任為粵漢鐵路和廣東佛山鐵路總辦的華僑巨商張弼士,清廷召他回國商議國事時,特邀請張榕軒一同回國洽談興辦鐵路事宜。張榕軒立即應允前往。他向清廷提出在韓江下遊修建潮汕鐵路的計劃和成立公司的章程,很快獲得清廷批準。在僑(商)辦鐵路的利益方麵得到光緒皇帝的具體保證後,即著手籌建,總預算金額為300萬銀元,其中張榕軒、張耀軒各認100萬元,謝夢池認25萬元,張宗煌認20萬元,素居台灣的廈門人林麗生認50萬元,不足之數,由張氏兄弟包下。於1904年4月正式創辦潮汕鐵路公司,張榕軒出任董事長。鐵路的勘測設計,由著名工程師詹天佑負責。
1904年8月完成勘測定線,同年9月動工興建。中間幾經周折,兩年之後,1906年10月我國近代史上第一條由華僑投資興建的純商辦鐵路--潮汕鐵路幹線終於全部竣工,11月25日正式通車。該鐵路為窄軌單線,北起潮州西門,南迄汕頭,全長39公裏。1908年繼築至意溪,總長至42.1公裏,實際投資額為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