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亚博ap  > 曆史沿革 > 梅州名人 > 近代人物
張民達:東征名將
來源:梅州市旅遊局  時間:2016-11-01 17:22:22  瀏覽:-
字號:


張民達“逸廬”

樓頂雕花牌坊上廖仲愷題寫的"逸廬"二字已經斑駁脫落。

  張民達是孫中山領導的民主革命中功勳卓著的一位傑出將領,也是葉劍英早期的親密戰友。張民達的故鄉,就在梅縣桃堯鎮螺江村。日前,記者專程來到桃堯鎮螺江村,參觀了張民達的故居——“逸廬”。

  從桃堯圩出發,沿著蜿蜒的小河邊的水泥村道,僅10多分鍾車程,就到了螺江村。張民達故居就坐落在河對麵的半山腰,下了車,步行幾分鍾就到了。

  螺江村是一個四麵環山的大村落,現有1400多人,村民大多數都姓張。據市黨史研究室原主任廖金龍同誌介紹,張民達於1885年在這裏出生,其父張瑞興早年因家貧赴南洋謀生。張民達出生不久後,因母親病死無所依靠而隨嬸母生活,9歲時族內叔父將其攜帶到馬來西亞庇能其父親處,在當地讀書,精通多種語言,後來在吉隆坡各埠審判廳當翻譯。1906年8月,在同盟會吉隆坡分會成立時,認識了孫中山先生並加入同盟會。1914年在東京加入"中華革命黨",受孫中山所派,到南洋各地聯絡黨人並進行籌餉。1915年4月,張民達返國參加華僑護國軍。1917年9月1日中華民國軍政府在廣州成立以後,在大元帥府擔任孫中山的侍衛,後入援閩粵軍任少校副官,後來任營長、團長、旅長,1924年3月任建國粵軍第二師師長,葉劍英當時任二師參謀長,4月兼任兩廣鹽務緝私處主任。張民達先後參加過孫中山領導的"二次革命"、"護法運動"、"回粵驅桂戰爭"、"首次北伐"、"東路討賊"、"平息商團暴亂"、"鎮壓劉楊叛亂"、"東征"等等,打了許多大仗、硬仗和勝仗,為剪除軍閥、實現第一次國共合作,為革命事業作出了巨大貢獻,被孫中山譽為"真正的革命黨人",是"革命的中堅"。

  張民達故居的修建有一段故事:孫中山非常關心張民達的婚姻和生活,張民達的夫人鄧淑賢就是孫中山授意廖仲愷何香凝夫婦介紹認識的。1924年中秋節他倆結婚後,孫中山還指令建國粵軍總司令許崇智獎勵1萬光洋給張民達在家鄉修建樓房。張民達為了紀念和感恩孫中山先生,取孫中山字"逸仙"之"逸"字,把該樓房命名為"逸廬","逸廬"二字由廖仲愷親自題寫。記者看到,"逸廬"是一座白色的兩層鋼筋水泥洋房,頗有西式建築的味道。中間的主樓與左右兩邊的副樓連在一起成"品"字形,其中主樓占地約250平方米,樓上、樓下各四房一廳,樓梯是木結構的,四麵陽台,兩邊有走廊與副樓相連,建築風格比較簡潔,但不失莊重典雅。二樓樓頂有一塊雕花牌坊,上麵刻著的"逸廬"二字已經斑駁脫落,幾乎認不出來了。據說當時用的鋼筋、水泥、地板磚等建築材料都是從香港進口、由汕頭水運過來的。經過80年的風風雨雨,兩邊的副樓都遭到破壞,惟有主樓還算保存完整,但當時屋內的擺設物件等幾乎蕩然無存。現在張民達的一個外甥在此居住看管。

  1925年3月下旬,第一次東征結束後,張民達、葉劍英分別被廣東革命政府委任為梅州五屬綏靖督辦和梅縣縣長。4月3日,張民達從駐防地蕉嶺騎馬回到桃堯鎮螺江村,4日上午在家設宴慶祝"逸廬"落成,葉劍英等也從梅城趕來赴宴。由於許崇智在汕頭急電催促商議軍事,4月5日上午,張民達冒大雨從鬆口坐船去汕頭。由於水漲急湍,行至潮州湘子橋時翻船遇難,時年41歲。張民達遇難後被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追授為陸軍上將。新中國成立以後,被中央人民政府追認為革命烈士。

  張民達去世後,留有兒子張亮仁,遺腹女張玉維,養子張亮維,養女張靄維。其夫人鄧淑賢長期從事幼兒教育工作,1984年5月病逝。張玉維是她和張民達所生,現年77歲,已中風癱瘓。張亮仁是張民達早年與童養媳所生,前幾年在台灣病逝,下傳有長子張奕宗,現是台北某學院院長,次女在台灣"中山大學"畢業後留校任體育教練。

  現在,"逸廬"周圍到處都是果園,螺江村村民主要靠種植金柚、香蕉等水果發展經濟。其中,該村僅金柚就有1000多畝,一年四季瓜果飄香,村民大多數都建起了新樓房,過上了相對富裕的生活。據桃堯鎮黨委書記鍾梅福介紹,該鎮黨委、政府正在做好規劃,對"逸廬"進行重修和保護,現在,已經修通了主村道到"逸廬"的幾百米道路,將來要把它建成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獨特的人文景觀。


張民達故居"逸廬"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