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日昌(1823-1882,愛國政治家、洋務運動實幹家、藏書家)與黃遵憲(1848-1905,政治家、外交家、愛國詩人、教育家)、丘逢甲(1864-1912,保台愛國誌士、著名教育家、詩人)是客家曆史文化名人。他們同處清朝末期,關係密切,友情甚篤,並在各自領域取得了彪炳史冊的業績,芳名列"梅州八賢"榜,令人景仰。三位梅州客家先賢有著許多驚人的相似之處,筆者試圖從他們在對祖國的摯愛、對教育的傾情、對中國近代文學的貢獻三個方麵進行聯係比較,以期拋磚引玉。
丁日昌
拳拳愛國心
丁日昌,字雨生,又稱禹生,號持靜,生於豐順縣湯坑金屋圍。8歲隨三兄達夫在湯坑三門凹太平寺讀書。18歲轉學北鬥黃氏宗族私塾求學,因勤奮好學,捷足先登,20歲考取秀才,21歲補廩生。1857年從潮州軍功授江西萬安知縣,開始步入仕途。曆官至江蘇和福建巡撫、福州船政大臣、欽賜總督銜會辦南洋海防、節製七省水師兼理各國事務大臣。身曆道光、鹹豐、同治、光緒四朝。一生做官為民,革新自強,實幹興邦,處處表現出他忠君愛國的情懷。
據資料載:1863年,丁日昌因才識出眾,被調至上海籌辦洋務。他讚成"治國之道,在乎自強,而審時度勢,則自強以練兵為要,練兵又以製器為先。"於是,他籌資將上海、蘇州兩個製炮局合並,創建了當時中國最大的機器製造局--江南機器製造總局;他還倡辦開平煤礦和輪船招商局。1875年在福建船政學堂附設了電報學堂,培訓電報技術人員。這是中國第一所電報學堂。他任福建巡撫期間,遍巡台灣島,整頓吏治、改革稅征、重視農耕、農墾和開礦,架設起台灣也是中國有史以來的第一條電報線,貢獻巨大。在中國海軍史上他第一次提出海軍統一指揮分區設防的主張,建立新式的中國近代海軍;在最為棘手的近代中外交涉的問題上,他提出一係列維護主權,主動進取的積極應變之外交主張;在朝野上下普遍對華僑采取鄙棄、漠視的情況下,他首先認識到華僑作用的重要和華僑問題的嚴重性,大膽提出遣使設領、保護華僑的建言……他決心通過自強運動,實現富民強國的理想。
1882年2月,丁日昌因病卒於揭陽,終年59歲。病重之時還先後呈上海防當辦事宜十六條和整頓水師事宜兩份奏折,為國嘔心瀝血。臨終又口授遺書,歎息國家麵臨的深刻危機,企望朝廷能殫精竭慮,圖自強之實事,其拳拳愛國心日月可鑒,令人動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