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古,又曾稱李文固,漢族,係明末清初梅縣丙村(今丙村鎮梅花管理區)人,其故居尚在,墳墓也還完好,葬於今丙村鎮福壽管理區神宮坑筆架山腹地。
李文古的故事傳說很多,如"三戲先生"、"三戲春姑"、"三戲李二何"、"三戲學台"等,基本上都是詼諧風趣、寓莊於諧的故事,聽了令人捧腹、一聽難忘。
有關李文古的真實情況,除有故居和墓碑文尚可參考外,目前還沒有其他文物可證。從有關他的種種故事傳說來分析,可知他是個非常聰明機智的人物,又有民族氣節的人(如"三戲李二何"和"三戲學台")。同時又是則正不阿的人(如"三戲貪官"等),也是個風趣詼諧的人(如"三戲白食客"等),還是個非常好勝和善於報複的人(如"三戲叔母"、"罰背磨石"等)。
在以客語發音的口語劇中,"李文古"是相當受歡迎的一位人物,其特色是對白有趣,並且穿插許多即興的客家山歌、小調演出,可以說是融合現代和傳統的詼諧戲劇。民國五十三年,六堆客家地區幾乎都是純樸的農村。當時視訊不發達,民眾的娛樂大部分來自聽收音機或唱片,就在那個時候,作曲家呂金守和李光文兩位先生,共同製作了客家口語經典劇《李文古》係列唱片。由於對白詼諧有趣,使用的俚語和雙關語更是令人噴飯在當時缺乏娛樂的時代,《李古文》的係列唱片在客家鄉鎮風靡一時。隻要有唱盤音響的家庭,無不經常播放《李古文》的唱片,庭前更是聚集了左鄰右舍。為廣大客家鄉親帶來了最大的娛樂享受。
故"李文古的故事"不脛而走,由梅縣傳遍全梅州,由梅州而傳至閩粵贛台,以至五大洲客家居地。甚至有些地方,不是李文古的事,也套在李文古身上。這說明,李文古對民間社會的影響是很深廣的;這些故事,也是客家民間文化的精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