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人的飲和食,與漢族其他地區很多相同或基本相同,而由於本民係發展有其獨特的地理條件、曆史背景等等,飲食文化也別具特色。 客家菜特點的形成,與客家人的生活環境、生活水平有很大關係。客家人早期既多聚居山高水冷地區,地濕霧重,食物宜溫熱,忌寒涼,故多用煎炒,少吃生冷,在使用香辣方麵更為突出,菜肴有“鮮潤、濃香、醇厚”的特色。出門即須爬山,生產條件艱苦,勞動時間長、強度大,需要較多脂肪和鹽分補充大量消耗的熱能,飲食以烹調山珍野味見長,略偏“鹹、油”。 長期的遷徙流離及聚居地區經濟發展滯後,客家人艱苦度日,就地取材,製備鹹菜、菜幹、蘿卜幹等耐吃耐留的食物,家居可佐番薯飯並抑脹氣,出門可配野菜充饑,這便形成了“鹹、熟、陳”的特點。
“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來到客家人最多的聚居地——梅州,你一定會被風味萬千的客家菜所深深吸引;不少闊別家鄉多年的海外遊子,一回到故土就醉心於品嚐留在童年記憶裏的客家美食。一位九十高齡的海外老華僑曾動情地說,嚐盡山珍海味,喝遍玉液瓊漿,都不如家鄉的農家菜好!如今在中國的許多大城市,不難發現客家菜的“身影”,即便在海外不少中餐館裏,紅燜肉、清水鯇丸、釀豆腐、鹽焗雞等客家菜也頗受青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