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民居建築最具代表性的是圍龍屋。圍龍屋是一種富有中原特色的典型客家民居建築,客家圍龍屋與北京的“四合院”、陝西的“窯洞”、廣西的“杆欄式”和雲南的“一顆印”,合稱為我國最具鄉土風情的五大傳統住宅建築形式,被中外建築界稱為中國民居建築的五大特色之一。據曆史學家考察,這種民宅建造與中原貴族大院屋型十分相似,這是有其曆史淵源的。客家先民原係中原漢人,因戰亂、災荒等原因輾轉南遷贛、粵、閩交界山區落籍繁衍。客家先民南遷定居嶺南後,不但傳播了中原的先進耕作技術,而且建築民宅保持了原有的傳統風格。 圍龍屋隱含著許多文化精神。
曆史起源
圍龍屋圖冊在兩晉至唐宋時期,因戰亂饑荒等原因,黃河流域的中原漢人被迫南遷,曆經五次大遷移,先後流落南方。由於平坦地區已有人居住,隻好遷於山區或丘陵地帶,故有“逢山必有客、無客不住山”之說。當地官員為這些移民登記戶籍時,立為“客籍”,稱為“客戶”、“客家”,此為客家人稱謂的由來。為防外敵及野獸侵擾,多數客家人聚族而居,形成了圍龍屋、走馬樓、五鳳樓、士圍樓、四角樓等,其中以圍龍屋存世最多和最為著名,是客家建築文化的集中體現。
梅州圍龍屋始於唐宋,盛行於明清。客家人采用中原漢族建築工藝中最先進的抬梁式與穿鬥式相結合的技藝,選擇丘陵地帶或斜坡地段建造圍龍屋,主體結構為“一進三廳兩廂一圍”。他們的居住地大多在偏遠,邊遠的山區,為防止盜賊的騷擾和當地人的排擠,建造了營壘式住宅,形式有兩種:一:磚瓦結構。二:特殊土坯結構:在土中摻石灰,用糯米飯,雞蛋清作粘稠劑,以竹片,木條作筋骨,夯築起牆厚1米,高15米以上的土樓。普通的圍龍屋占地8畝、10畝,大圍龍屋的麵積已在30畝以上,建好一座完整的圍龍屋往往需要五年、十年,有的甚至更長時間。一間圍龍屋就是一座客家人的巨大堡壘。屋內分別建有多間臥室、廚房、大小廳堂及水井、豬圈、雞窩、廁所、倉庫等生活設施,形成一個自給自足、自得其樂的社會小群體。
客家圍龍屋始於唐宋,盛於明清。客家人采用中原漢族建築工藝中最先進的抬梁式與穿鬥式相結合的技藝,選擇丘陵地帶或斜坡地段建造圍龍屋,主體結構為“一進三廳兩廂一圍”。一般的圍龍屋占地8-10畝,大的圍龍屋麵積在30畝以上。建好一座完整的圍龍屋往往需要五年、十年,有的甚至更長時間。
梅州客家圍龍屋共有2萬多座,遍布梅州二區一市五縣。其中,價值高、規模大的圍龍屋主要分布在梅縣區、梅江區、大埔縣和興寧市。如:
大埔張弼士故居——光祿第,位於西河鎮車龍村,建於清光緒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建築麵積4180平方米;建築結構為三堂四橫一圍,內有18個廳、13個大井、99個房間;整個建築工藝精致、繪雕並舉、雄渾嚴謹、氣勢壯觀,是一座超大型圍龍屋。
大埔花萼樓,位於大東鎮聯豐村,建於明萬曆36年(公元1608年),距今近400年曆史。花萼樓建築麵積2286平方米,屬土木結構的圓形建築。共有三環,內環一層30個房間,二環二層60間,外環三層120間,樓高11.9米。整座樓隻有一個大門供出入,樓內有麵積為283.4平方米的圓形天井,用大小不等的鵝卵石鋪成,中心裝飾著一個直徑3米的古錢幣圖案,寓意著人們祈求豐衣足食的心願。
梅縣丙村鎮仁厚溫公祠,始建於明朝弘治三年(公元1490年),距今已有500多年的曆史。南北長87米,東西寬120多米。占地麵積2萬多平方米,整座屋宇有四進、三堂、八橫、三圍龍,擁有480多間廳堂、房間。上世紀70年代,曾同時居住了500多人。它是唯一收入《中國傳統民居建築》一書的客家圍龍屋,是梅縣迄今發現最大圍龍屋。
梅縣程江鎮萬秋樓是由旅居馬來西亞華僑夏萬秋先生於1920年所建。萬秋樓揉中西建築於一體,西式尖屋頂大鍾樓,中式客家圍龍屋,富麗堂皇下更顯客家樸實精神!當時總麵積5000平方米,因地方占用部分土地,現僅有4000平方米。
梅江區三角鎮承德樓,承德樓位於梅州市中心區,於1885年奠基1896年完工,曆時十年建成,占地麵積3780平方米,雙層土木跑馬樓結構,三堂二橫一圍龍,八廳八井十八堂,樓上樓下共有八十三間房間,分前園圍風水池塘和後園圍風水果樹,整層呈橢圓形。
興寧何子淵故居——光裕廬,辛亥革命元老、中國現代教育奠基人何子淵故居位於興寧市。是一座建於1927年的三堂二橫客家古民居,是客家民居四角圍龍建築的典型代表。是客家民係崇尚自然、天圓地方、天地人一體同春高超設計理念的展現,是客家古民居四角圍龍建築的典型代表。國務院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公告為“不可移動文物”。
圍龍屋的客家文化內涵十分豐富,從建築風格到民風民俗處處展示了客家的人文曆史,是客家文化的重要象征,被眾多國內外專家譽為東方璀璨的明珠、世界上的民居建築奇葩。按照世界文化遺產的評定標準,隻要具備六項條件之一的即可獲得批準,而梅州的客家圍龍屋經比對符合其中四項,完全具備“申遺”條件。現梅州已啟動客家圍龍屋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工作,希望通過“申遺”,把梅州的客家圍龍屋,打造成世界的文化旅遊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