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陂迎景曆史悠久,已成為大埔縣有名的民間文化活動項目之一,載入了大埔的史冊。高陂正月二十一迎景是一項民間大型的文化活動,它與前一日的迎五顯(華光)大帝接連舉行,聯成一體。因此,高陂迎景既是一項元宵活動,又是一項民間信仰活動。
高陂迎景為正月二十一日。迎景活動從午飯後開始進行。“景”是精製的美術工藝品,是一對穿著古裝戲服的兒童男女,站在景架上表演古裝戲,由八個男子扛著走在遊行隊伍的前頭。遊行隊伍有八音大鑼鼓,有舞獅隊、花燈隊、彩旗隊,浩浩蕩蕩沿街道一路行進。街道兩邊擺滿各式各樣的工藝美術品,以及豬羊五牲等祭品,琳琅滿目,非常好看。當遊行隊伍經過時,各家各戶都燃放鞭炮迎接。晚上,開放各種燈飾,迎景活動繼續進行,街上人山人海,非常熱鬧。這一天,民間藝人在街上表演節目,盡展絕技。各家各戶辦好三牲酒禮到祠堂祭拜祖先。迎景活動經常通宵達旦,有時一直到天亮。
大麻恭州迎燈
大麻恭洲迎燈源自清初。當時,清朝饒平總兵吳六奇準備血洗恭洲,恭洲人民奮起抵抗,迫使吳鉤退兵。後來,恭洲人就把正月十二定為紀念勝利的節日,晚上家家戶戶裝燈結彩,傳承下來便成為元宵迎燈。
每年農曆正月十二日下午,恭洲村民辦好三牲酒禮、米糕、發粄、糖果、餅幹等祭品,敲鑼打鼓到總祠堂祭祖。傍晚,開始迎燈。
迎燈隊伍按房序排列,還有八音班、鑼鼓隊、燈架、花燈、彩旗、高燈、牌匾、串燈、汽燈,100多人浩浩蕩蕩,沿著村道前往韓江河畔網山下一世祖及二世祖墳上鬧鑼鼓、放鞭炮、奏八音,祭拜完後,原路返回總祠堂。迎燈隊伍所到之處,家家戶戶都用早已準備好的煙花、鞭炮迎接,接丁接財,祈求新的一年財丁興旺、四季平安。總祠堂熱鬧後,各房隊伍回分祠堂再熱鬧一番,才各自回家。這一晚,人們的笑聲、鑼鼓聲、鞭炮聲響徹美麗的山村,直至午夜。
百侯龍珠燈
百侯龍珠燈源於南宋時期浙江南部、江西和福建一帶的“板龍燈”,蕭氏肇基始祖卜居百侯侯北後,將“板龍燈”傳承到百侯,稱之為“龍珠燈”,世代相傳,綿綿不斷,至今有七百多年的悠久曆史。龍珠燈是由若幹條薄木板連串而成。每條木板兩端挖孔,條與條間用活楔相連而成。每條木板上有幾個細竹篾製的八角形燈籠,用紅紙糊好,內燃蠟燭。裝燈木板按照中國傳統“五行六合”的特有規矩確定長度和寬度。燈代表火,木生火,木板須由木器製成,長度和寬度均要合五行的“木”,長度為九尺剛好在“添丁”位置;寬度不能過寬也不能過窄,燈籠安裝後,燈籠底下要留有通風口,形成上下空氣對流,口大了蠟燭火勢過猛會燒掉燈籠,口小了蠟燭會冒黑煙把整個燈籠薰黑。燈籠骨架是由六條剖細竹篾,用火烤壓成六個相等的八角形竹圈,然後再框製成八角形燈籠骨架,銜接處用細線固定。燈籠骨架製作好後,將紅紙裁成適合的長寬,糊在骨架上。書法、繪畫、剪紙等民間藝術都要在小小的燈籠上一展風采。燈籠隻數融合了中國古代“九五至尊”和《水滸傳》108條好漢的數字,即是每條木板上固定9隻燈籠,12板共108隻燈籠。燈籠隻數融合了中國古代“九五至尊”和《水滸傳》108條好漢的數字,即是每條木板上固定9隻燈籠,12塊共108隻燈籠。燈籠骨架是由六條剖細竹篾,用火烤壓成六個相等的八角形竹圈,然後再框製成八角形燈籠骨架,銜接處用細線固定。燈籠骨架製作好後,將紅紙裁成適合的長寬,糊在骨架上。書法、繪畫、剪紙等民間藝術都要在小小的燈籠上一展風采。
龍是中華民族的象征,迎燈舞龍是中華民族的民俗精華,有“人丁興旺”“國泰民安”的內在含義,百侯龍珠燈與迎燈舞龍、板龍燈一脈相承,並形成了自己人獨特風俗,也應證客家民係的遷徙過程,是客家民係的“活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