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山竹子直溜溜,矛條做得蚊帳鉤,竹塘阿妹容貌好……”這是興寧客家山歌《竹塘山歌妹》的唱段。舊時,興寧北部山區的一個村以產竹出名,也以姑娘愛唱山歌出名,有“竹塘山歌妹,勝過畫眉鳥”的說法。
興寧民眾向來熱愛唱山歌。興寧客家山歌唱腔多而富特色,有羅崗山歌、羅浮山歌、石馬山歌、水口山歌等14種興寧客家山歌唱腔,共同構成了興寧客家山歌的全貌。2011年,興寧客家山歌被列入梅州市第三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源起民眾口頭傳唱
唱腔豐富各有特色
“興寧客家山歌內容豐富,具有濃鬱的生活氣息,頗具原生態特色。” 興寧客家山歌第四代傳承人刁煥東介紹,興寧客家山歌最先由民眾口頭創作、口頭傳唱的口頭文學,是群眾用以抒發感情,進行思想交流的方式,久而久之,形成以“歌”為載體互通聲息。
據現有文字記載,關於興寧客家山歌最早的記錄是明代興寧石馬鎮何南風(1588—1651年)的《十哀兮》。至目前,有文字記載的興寧客家山歌就有7000多首,還有更多根植於群眾中、口頭傳唱的山歌無法統計。
“在興寧,主要以五句板、興寧山歌號子、水口山歌、羅崗山歌、石馬山歌和羅浮山歌六種唱腔為代表,均是直接用本土語言來演唱,一般為七言體,特別常見的是七言四句式。”刁煥東表示,各地區的唱腔特色鮮明,例如石馬山歌《新繡荷包兩麵紅》,在第一、第三句歌詞中間會加上襯詞“刁嫂子”,句末又加上襯詞“老妹(阿哥)你過來”,在第二、四句歌詞中則加上襯詞“溜啄、唉唉哉”,句末加襯詞“阿妹(阿哥)”,這種曲式結構,別有一番韻味。而羅崗山歌的演唱則用小快板的速度,句末講究顫音,顯得協調流暢,委婉動人。
傳承興寧客家山歌
創新發展提升活力
數百年來,客家山歌在興寧廣泛傳承,但隨著人們生活方式的轉變,山歌也麵臨著傳承和傳播的困境。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來,在興寧市文化館等有關部門的大力推動下,興寧客家山歌走進校園、走進社區,在師生群眾中廣泛傳唱,為這一古老曲調點燃了全新的生命力。“每年我們都會定期進校園,教小學生唱客家山歌,學習唱腔和表演身段。隻有從小普及,才能激發學生們對客家山歌的興趣和熱愛,推動興寧客家山歌的保護傳承和創新發展。”刁煥東表示,他的徒弟還嚐試通過網絡傳唱興寧客家山歌,使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能在更大範圍內得到傳播和交流。
“作為興寧客家山歌的傳承人,唱好山歌,傳承好山歌是我的分內工作,未來我也將繼續發揮自己的力量,傳播客家精神,講好客家故事,讓興寧客家山歌代代相傳。”刁煥東堅定地說道。(記者 黃鈺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