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亚博ap  > 曆史沿革 > 客家文化
何謂“打得更來夜又長”?
來源:梅州日報  時間:2022-11-03 14:57:42  瀏覽:-
字號:

  俗語,具有口語性和通俗性,簡練而形象,它們來源於生活,是人們在平時的日常勞動和生活中的經驗之談,蘊含著生存智慧,揭示了深刻的道理,對後來人仍然有重要的啟迪作用。筆者多年前曾寫過《客家話俗解》《俗語正解》《俗語正解(二)》,刊登後引起許多讀者的興趣和關注。一些內容得到眾多讀者的肯定,不少讀者還前來探討和提供寶貴意見,當然,不少讀者也提出質疑。的確,筆者的研究結果和觀點並不全對,早期的作品尤其粗糙。無論如何,俗語來源的研究是開創性的,筆者開欄發表作品目的是拋磚引玉。

  俗語研究是一個大課題,以往對俗語的研究多側重於釋義、歸類和彙總,辨誤往往不被人重視,來源方麵的研究更是鳳毛麟角。俗語來源於生活,尤其是來源於各類民俗活動。這涵蓋的範圍很廣,包括生產勞動、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方方麵麵,如春耕秋收、耕山種果、打鐵補鍋、婚喪嫁娶、節日慶典、占卜算命、祭祀敬神、宗教信仰、習武打擂、山歌對唱、故事傳說、禁忌與避諱等等。

  當今,一些舊的生產方式已不再存在,許多舊的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具已難覓蹤影,許多民俗幾近消亡,但依據現有方言俗語的研究,能夠還原一些民俗活動的麵貌,揭示其文化內涵。因此,俗語研究意義重大。

  客家俗語數量可觀,在口語中大量使用,在民間藝術作品中經常出現。遺憾的是,有的已經消失,有的已經式微,有的由於不再被人熟悉而出現混淆。更甚的是,有些俗語的錯誤解釋還不斷被人引用,以致以訛傳訛,謬種流傳。語言是多種多樣的,文化是多姿多彩的,方言的存在意義和價值毋庸置疑,但是方言在不斷衰落,方言的生存根基在不斷地動搖。如何做好客家方言和客家文化的傳承,尤其需要我們加強俗語的研究。

  “打得更來夜又長”這一俗語在不少客家方言書著中都有收錄,在網絡搜索中也有不少出現。這一俗語目前存在多種解釋,但是這些釋義是否正確,是否完整,不見有人去考究。其實,這是個式微的俗語,如今已罕有人能夠正確使用。筆者對該俗語進行了長期的跟蹤,請教過不少長輩,現就對目前的各種解釋進行辨析,揭示其真實含義,防止謬誤流傳。

  “打得更來夜又長”表麵上的意思是,打更後又進入長夜裏了。言下之意是,都什麼時候了,別再這麼下去了。應用上,一是用於勸停、催結束,就是叫人別再囉嗦或爭執下去;二是催抓緊、促進度,就是叫人別再拖拉磨蹭。

  當你看到那些辯論、爭論耗時長,仍不見有結果,便可說“莫囉嗦啦,打得更來夜又長”來勸收場;

  當你看到那些糾紛、爭吵沒完沒了,依然沒分出誰是誰非,便可說“莫再吵啦,打得更來夜又長”來勸停;

  當你看到他人閑聊多時,仍毫無休停之意,便可說“脈個(什麼)時候啦,打得更來夜又長”來催其抓緊做事;

  當你看到他人一直在拖拉磨蹭,進度緩慢,便可說“抓緊呀,打得更來夜又長”來催其加快進度。

  目前,可以看到各種書著對“打得更來夜又長”的不同解釋,這裏列出一些來分析。

  一、楊沅《梅諺彙箋》(1932):“打得更來夜又長,今俗謂和事佬。多舉此言。勸人息事。”

  二、魏東海《客家話常用詞詞典》(2000):“打得更來夜又盡,比喻弄得清是非曲直,為時太晚,勸人事情已無可挽救,不必追悔。”(這裏的“盡”,或者可作“靜”,都可通“長”。筆者注)

  三、謝永昌《梅縣客家方言誌》(1994):“打得更來夜又長,比喻夜長夢多,凡事應抓緊進行,不宜拖延。”

  四、溫昌衍、王秋珺《客家方言》(2015):“打得更來夜又長,比喻時間拖長了,可能會發生不利的變化,故凡事應及時進行。”

  可以看出,釋義一、二都是該俗語含義的同一個方麵,即用於勸停、催結束;釋義三、四是該俗語含義的另一個方麵,即用於催人抓緊做事。但是,其中的“夜長夢多”“時間拖長了,可能會發生不利的變化”都不是該俗語應有的含義,也就是說,釋義三、四並不準確。另外,網絡上還可看到把這俗語歸為遵守時序的諺語,這更是謬誤。釋義一的作者楊沅出生於1870年(同治庚午年),釋義二的作者魏東海出生於1915年,可以看出,清末至民國期間,該俗語仍然流行。隨著鍾表計時工具的引進,打更計時的方式便走向消亡。時至今日,人們已很少提及“打更”的事了,人們對“打得更來夜又長”的含義也就模糊不清了。

  據查,廣州方言裏也有類似的俗語——“打得更多夜又長”。關於這個俗語的應用,《羊城晚報》曾刊有一篇署名林穗齡的《術士與咕喱》文章,裏麵有一些描述,這裏也不妨拿來分析和比較。這是描述舊時走江湖賣跌打藥膏者街頭功夫表演的情節。表演時,藝人一位在前,一位在後,旁邊尚有人敲鑼。以下是選自兩藝人的一唱一和的對話:

  前者:“小弟初到貴境。”

  後者:“初到貴境。”

  前者:“打得鑼多鑼吵耳,打得更多夜又長。”

  後者:“打得更多夜又長。”……一輪過後轉入正題,旋即吆喝一句:“夥計慢打鑼。”隨即拋售那些膏丹丸散……

  這是廣州一個舊風情的描述,原作者對其中的“打得更多夜又長”也未做解釋,但從其文中的對話場景來看,這與客家俗語“打得更來夜又長”的意思應是相同的。“打得鑼多鑼吵耳,打得更多夜又長”意思是說,不敢過多吵擾大家,也不敢多囉嗦,以免耽擱大家。這些開場白顯然不是毫無意義的順口溜,而是自謙的話。走江湖的都能磨利“一把口”,為的是引來顧客,也為自己更好立足。

  從網上搜到的俗語解釋來看,也見有人把廣州的“打得更多夜又長”解釋為“夜長夢多”。筆者不諳廣州俗語,但從以上場景中的應用,並橫向比較客家俗語來看,這個網上的解釋顯然是不對的。

  隨著打更計時方式的消失,客家俗語“打得更來夜又長”的應用也日漸式微。由“打更”形成的俗語在各類方言裏並不多見,客家方言裏有著如此特色的俗語實在難得,希望已經式微的一些俗語得以傳承,不要留給後人作語言“考古”。(丘桂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