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的七月初七,是中國古代比較隆重的一個傳統節日,民間有“七夕節”“乞巧節”“女兒節”等不同的叫法。“七夕節”起源於漢代牛郎織女的浪漫愛情傳說,表達了舊時女性向往智慧靈巧和婚姻幸福的美好願望。可以說,在漫長的古代社會裏,乞巧節是對女性最具吸引力的一個節日。
牛郎織女,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漢族民間愛情故事,從牽牛星、織女星的星名衍化而來。傳說古代天帝的孫女織女擅長織布,每天給天空織彩霞。她討厭這枯燥的生活,就偷偷下到凡間,私自嫁給河西的牛郎,過上男耕女織的生活。此事惹怒了天帝,把織女捉回天宮,責令他們分離,隻允許他們每年的農曆七月初七在鵲橋上相會一次。人們傳說,每逢農曆七月初七,空中很少見到喜鵲,那是因為它們都飛到銀河給牛郎織女搭橋去了。在天文學上,牛、女二星是永遠不會聚首的,但七夕的喜劇結尾承載了人間的願望,是現實社會中人們的精神撫慰。
拜仙乞巧活動
在梅州地區,七夕節曾經是比較熱鬧的節日。從明代開始,地方誌對七夕節就有記載。如據崇禎《興寧縣誌》記載:“七夕,兒女具瓜果乞巧”,可知當時的七夕節有未婚女子在院中以瓜果拜仙乞巧的習俗。
清代興寧石馬詩人陳其藻在《齊昌竹枝詞》中提及乞巧時陳列瓜果之事,雲:
乞巧更闌撤果瓜,
睡酣紅日上窗紗。
夢中鑼子叮咚響,
恨煞街頭豆腐花。
陳列瓜果究竟為了什麼?拜的究竟是什麼星?清代興寧詩人傅兆麟在《齊昌竹枝詞》有詳細的解釋:
秋宵乞巧向空庭,
燭影搖紅照畫屏。
不解小姑緣底事,
背人偷拜七姑星。 (邑婦女呼織女星為七姑星。)
由此詩可知當時的人在庭中乞巧除了置瓜果,還設案焚香燃燭,以祭拜織女星,乞求自己可以獲得織女的心靈手巧,獲得美滿的愛情和婚姻。詩中所雲小姑偷拜七姑星則是因為在當時七夕拜仙乞巧多是未婚女子的專利,結婚便意味著與乞巧的告別,因為七夕節“祈愛”“祈婚”的目的已經實現。
清末興寧詩人胡曦在《興寧竹枝雜詠》中對七夕節的習俗亦有提及:
乞巧中庭笑語娛,
雙雙渡過鵲橋無?
今宵定有嫦娥怨,
且拜星姑拜月姑。
(俗呼織女為七姑星,七夕乞巧曰拜星姑, 並雲拜月姑。)
詩中所謂“嫦娥怨”即是指當時適齡的未婚女子迫切想要通過祭拜織女星而獲得幸福美滿婚姻的想法。
除了瓜果祭拜,民國時期還使用糖果祭拜雙星的習俗,如民國期間梅城黃塘的傳教士張祖基在《客家舊禮俗》中寫道:
七月初七,舊時喊作七夕,到該晡好多人買到糖果來獻雙星,又向緊他來乞巧。雙星即係牽牛同織女星。
舊時的乞巧活動大致有兩種,一種是卜巧,另一種是賽巧。卜巧是一種帶巫術色彩的活動,就是用占卜的方法確定是否得巧,同時,婦女們祈求智巧,預卜自己的未來命運。
民間卜巧一種方法是“浮針試巧”,也叫作漂針試巧、丟巧針、投花針。方法是在一個容器中盛以水,露天放置一段時間,待水麵生膜後,投針或細草於膜上,看容器底部針影的圖案花樣,以驗智巧。據說,針影呈雲狀,或花狀,或鳥獸狀及鞋、剪刀等狀者,便是得了巧;針影粗如槌,或細如絲,或直如軸,就是沒有得巧。
賽巧,也叫作金針度人,就是女孩子之間通過比賽看誰心靈手巧。方法是在七夕月下以絲縷等穿針孔,先穿過的便是“得巧”,落後的則“輸巧”。未婚女子,在“七夕”月光下,引線穿針,以乞其巧,也可以預卜婚姻之事。穿針順手,則謂婚姻順遂;否則,多波折。
除了月下穿針,舊時大埔地區還有玩稻草打結遊戲的,即握住七根稻草的中部,讓人在兩端各打三個節,伸出來要麼七根稻草連在一起,要麼兩根成圈,其他五根成一條線。當時的人們認為隻有在七夕時才能做到這樣。如據《民國大埔縣誌》載:
七夕,人家學童繡女間有列瓜果於中庭,謂之乞巧。
(按:此俗廣州甚盛,吾埔實無此舉,舊俗小兒女或於月下穿針,或取稻槁七節,手握其中部,令人將兩端隨意各打三節,伸之或七節共成一條:或五節成一長條,其餘兩節則首尾相連成圈,而長條適貫其中,謂必是日方成)。
曝曬衣服書籍
明代五華地區還有在七夕節“童子以仿書紙筆洗於河”的習俗,不過康熙年間已沒有了,改為在當日中午曬書籍衣裳的習俗,如據康熙《長樂縣誌》載:
七月七日,童子以仿書紙,筆洗於河,近無行者。惟人家各取衣服書籍曬之,亦仿古意。
“仿書”即楷書中的所謂摹帖、臨帖,七月七日臨帖且在河邊洗筆,或有希望今後能得書法奧妙或讀書可金榜題名之意,可見當時的人頗重視讀書。七月七日曝衣、曬書的習俗早在漢代即有,據漢人崔寔《四民月令·七月》載:“七日……曝經書及衣裳。”農曆六七月正值夏秋季節,風高物燥,正是曝曬衣物的好時節,民間認為是月曝曬可以避免蟲蛀,由此逐漸形成了曝衣、曬書的風俗。
在清末的興寧也有此種習俗,如據鹹豐《興寧縣誌》記載:
七夕,陳瓜果兒女乞巧,日中曝書籍衣裳。
清末興寧詩人胡曦在《興寧竹枝雜詠》中還提到七夕當地的一些奇俗:
曝書亭子未消炎,
腹曬便便數典兼。
不解人家撒鴛瓦,
紅糟白飯水晶鹽。
(七夕俗以鹽及糟飯拋撒瓦上。)
至於為何大家在這一天把鹽及紅糟、白飯拋撒到瓦上,胡曦也未能給出答案,希望有一天能有人解開這個謎團。
取七夕水造醬
七夕節除了以上活動外,還有取水造醬活動。舊時蕉嶺人認為七夕時的水與其他時候相比有所不同,以此來造醬就不易腐爛。據康熙《鎮平縣誌·風俗》載:
七月七日乞巧,是日取水造醬不腐。
在廣東惠州等地區認為七夕當天的水要重於他日數斤,經年不變味,曆久彌甘,可治療虛火、內熱等病的,所以多在當天儲“七夕水”。
七夕愛情山歌
七夕節拜月乞巧的習俗,在梅州地區舊時一般在城中一些較為殷實家庭中才間有實行。在廣大山野農村裏的未婚女子,雖然在這一天沒有去拜月乞巧,但是卻用山歌直抒胸臆,熱烈地表達心中的情感。
梅州地區童謠有“七月七,當梨烏一滴”的說法,到了這一天,漫山遍野的當梨果(學名稱桃金娘)開始成熟。熟透了的當梨,烏黑鋥亮,形狀像脹圓的大肚子。輕輕一捏,便露出鮮嫩深色的果肉,流出深紫色的果汁來,令人垂涎欲滴。在農村裏一些墜入愛河的女子,在七夕這一天,便借著當梨的特點,向心愛的男子唱出了海誓山盟的山歌。如:
白白嫩嫩[~公式~]唔貪,
烏烏赤赤[~公式~]唔嫌,
阿哥好比當梨樣,
越烏越赤心越甜。
民國時期謝複生在其所編之《梅縣要覽》中提及梅縣的七夕,其中寫道:“七夕簡直沒有半點表示,差不多已被一般人遺忘了。大概這時正值早稻收割將完的農忙時節,人們皆無暇顧及。”到了現在,各縣新編撰的縣誌也不再提及七夕,那些曾經流傳在梅州地區的七夕傳統習俗,隨著社會生活的變遷,已經逐漸消失。(廖誌添)